大冶:做好“五字文章” 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

近年来,大冶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引领,以“大冶湖、保安湖、三山湖”为“三大主战场”,着力做好“统、新、引、管、融”文章,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推动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做好“统”字文章,谋划发展大水面渔业

强化高位推进

大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水面渔业开发,高规格成立由分管市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大水面增殖渔业资源利用工作的组织、实施与推进。

注重规划引领

组织修编《大冶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2018-2030年)》,印发《大冶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2023-2035年)》,与《湖北省水域滩涂养殖规划(2022-2035年)》有效衔接,保持一体化发展。在进一步优化全市养殖功能区布局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和涵养,把重要湖泊周边池塘面积100亩以上的生态缓冲区纳入大水面增殖渔业管理。

明确主攻方向

大冶市现有水域面积21.63万亩,其中精养池塘8.83万亩,湖库大水面12.8万亩(包括大冶湖、保安湖、三山湖三大湖泊和108座中小型水库)。在坚持“渔业不能与粮争地、不能与人争水”前提下,为充分发掘水域资源优势,全市将湖库等大水面增殖渔业作为渔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按照渔业增养殖功能规划,合理布局大水面增殖渔业开发。

做好“新”字文章,构建大水面养殖模式

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

市委市政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因地制宜践行大食物观。成立农发集团,按照公司化运作模式对保安湖、大冶湖、三山湖进行整体保护、管理和开发,按照“科学放养、适度捕捞”思路,保障大水面增殖渔业绿色、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

重构水域生态新环境

通过转变养殖模式,调优放流品种结构,科学放养,禁止投肥投饵,净化水质和重构水域生态环境,保安湖、大冶湖、三山湖等重点湖泊水生动植物种类逐步增加,湖库水质全面提升,全市湖泊水质全年保持Ⅲ类以上,水库水质保持Ⅳ类以上。

建立富民兴村新机制

创新建立利益联系机制,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将增殖渔业利用与禁捕退捕工作相衔接,推动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增加渔民收入。创新建立湖岸共管共享共建机制,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周边参与湖区管理,湖区参与周边共建,形成良好的湖区管理秩序,收益反哺支持村集体公共事业和美丽乡村建设。

做好“引”字文章,推进大水面健康发展

长周期跟踪研究

坚持依靠科技引领,推动大水面生态渔业转型升级。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78年在保安湖建立科研工作站,40多年来持续对保安湖进行跟踪科研,出版保安湖渔业专著5本,发表博士论文20余篇,为保安湖等大水面各时期渔业发展决策提供了详实的科学依据。

全过程技术保障

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华农水产学院等科研机构建立长期院地合作关系,持续对保安湖、大冶湖生态渔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跟踪监测和指导,全程参与大水面增殖渔业资源利用的前期渔业资源评估,起捕过程品种监测统计,起捕后资源补偿和生态养护等工作,为大水面增殖渔业资源利用和生态养护提供技术支撑。

做好“管”字文章,维护大水面渔业秩序

全力抓好巡查监管

大水面区域辽阔,资源丰富,盗捕和违规垂钓行为时有发生,大冶市渔政部门联合公安对所辖水域依法监管,组织渔业执法人员坚持对湖区进行不间断巡查,严格打击各类渔业违法行为,起到了“打击一起,震慑一方”的效果。

全力抓好专项整治

严格落实《渔业法》、长江十年禁渔、《黄石市关于规范天然水域休闲垂钓的通告》等工作要求,从严从快打击各类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几年来开展渔政、公安、市监等部门联合执法20余次,查处湖库非法捕捞案件30余起(其中行刑衔接案件5起),有效维护了大水面增殖渔业秩序安全。

做好“融”字文章,推进大水面渔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三产融合

推进以休闲渔业为重点的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大水面生态渔业提质增效。以水产产业链建设为抓手,利用大水面生态放养优势,大力推广黄金湖甲鱼大水面高品质品牌产品生产,同时推进甲鱼垂钓、农旅消费体验和直播带货等方式,宣传推介黄金湖甲鱼区域公用品牌。

丰富渔业业态

大力发展黄金湖甲鱼、“风干鱼”等系列特色风味食品精深加工、扩展垂钓、捕捉体验、特色民宿、科普研学、渔家乐等休闲渔业项目,促进大水面增殖、捕捞、加工、冷链物流、休闲及旅游多业态协同发展,做好文旅结合文章。


来源 |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刘友智 何聆溪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