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具有个体大、生长快、营养丰富、饲料转化率高等特点,是一种优质的经济养殖蛙类。牛蛙典型绿色安全养殖模式主要有工程化养殖、生态化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等类型。
一、工程化绿色安全养殖模式
1.养殖条件。工程化养殖在养殖区建设养蛙池,养殖尾水经沉淀池流到尾水处理区进行处理。养蛙池多为长宽比约5:1的长方形,池底平坦有一定坡度(利于排水),底部淤泥少,最好为沙土。池埂坚实不漏水,排灌方便,也可架设帆布、刀刮布作为池壁。池埂四周支撑60目的筛绢作为围网,围网高度80厘米左右,防止蛙逃逸。沉淀池旁通常有固液分离设施或设备,去除蛙皮、残饵和粪便。尾水处理区通常由池塘、湿地和种植区组成,养殖尾水经过微藻、植物等吸收氮磷后排出。尾水处理区至少为养殖区面积的1/5。蓄水池至少满足养殖场1天的换水量。
2.蝌蚪培育管理。蝌蚪苗下池前7~10天用生石灰或二氧化氯清塘。养殖池进水30厘米深,如有需要可用硫酸锌粉等消杀水体中寄生虫,随后肥水促进浮游生物繁殖,为蝌蚪提供生物饵料。如全程依赖人工投饵可不肥水。选择晴好天气下苗,蝌蚪放养密度参考《牛蛙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NY/T 4328)。下苗后15天左右蝌蚪进入红肚期,这个期间注意减料。蝌蚪长出后肢进入变态期,此时应适当提高饲料品质、加大投饵量保证变态率。当10%左右蝌蚪长出后肢时,投放浮垫以供变态后小四脚休息。夜间收集小四脚到小网箱中待售,出售前不投喂饲料。
3.成蛙养殖管理。依据养殖规格、尾水处理能力等确定养殖密度,具体参考《牛蛙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NY/T 4328)。采用流水模式,水位控制在蛙半身左右,每天换水量为总水体的60%左右。按蛙重量的3%~5%投喂专用配合饲料,早晚各一餐。通常每15天增加一个大型号的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当蛙长到200克左右就可分批出售。养殖用药参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不使用禁(停)用药物,遵守休药期规定。
4.日常管理。每天巡池,观察蝌蚪或蛙的状况和水质变化情况,及时捡拾死蛙,并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高温期间要遮阳,防止太阳直射,并适当加大换水量。根据摄食情况调整投饲量,切忌过多或不足。及时分级分疏,同一规格同池放养,避免大蛙吃小蛙。分疏应在天气良好的早晨进行,切忌气温极端时操作。
5.工程化养殖模式典型企业。抚州市鹏鑫畜牧水产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养殖基地面积155亩,牛蛙养殖面积约105亩,百香果、葡萄等果蔬种植面积约30亩,尾水处理池面积约20亩。公司年生产安全优质商品蛙2000吨,销售收入3000万元,带动当地100多个农民就业。公司2023年获批江西省省级水产原良种场,为牛蛙规范化养殖提供了良好范例。
二、生态化绿色安全养殖模式
生态化养殖是将牛蛙和作物、鱼、虾等其他物种在同一空间内共同种养,蛙的排泄物和残饵作为营养物质供给其他物种再次利用。稻蛙共作和池塘立体综合养殖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稻蛙共作养殖模式
1.养殖条件。稻蛙共作养殖以10米宽、20米长的稻田为一个种养单元。在田宽边规划出一条宽为1.0~1.5米的投喂区,该区域不种植水稻,不挖沟渠,其余区域正常种植水稻。在投喂区后3.5~4.0米处及种养单元四周设置围网防止牛蛙逃逸。在投喂区上方设置防鸟网和遮阳网。进排水管采用PVC管,在投喂区每隔4米设置一个进水管(管径6厘米),另一侧设置排水管(管径10~16厘米)或排水口(50厘米宽),每个种养单元设1~2个排水管。
2.养殖管理。秧苗返青后,投放50克/只左右的幼蛙,密度为4000只/亩。投喂牛蛙专用配合饲料,投喂时间为每日早上6点与下午6点(日出日落前后),投放幼蛙30天内投喂量为牛蛙体重的2%~3%,30天后投喂量为牛蛙体重的1%~2%。采用流水模式,每个进水口流速为0.2~0.4立方米/小时,稻田水位控制在10厘米以下。水稻选用抗倒伏、抗逆性强的品种,种养过程中不进行烤田,插秧前施用基肥,后期不施肥。稻蛙用药参照《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GB/T 43508)的有关要求执行。
3.日常管理。每日巡查田埂是否完好,进排水是否通畅,防逃和防害设施是否完好。若在种养单元发现敌害动物,及时驱赶。投饲量要适宜,根据吃料情况灵活调整投饵量,天气条件恶劣时应暂停投喂。
4.稻蛙共作养殖模式典型企业。平和县蛙天下家庭农场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芦溪镇秀芦村,以稻蛙综合种养为主,稻蛙菜综合种养面积120亩,2023年水稻亩产约500千克,牛蛙亩产约900千克。农场稻蛙综合种养产值约13000元/亩,利润约3000~4000元/亩,为稻田抛荒提供了一个有效解决途径。
(二)池塘立体综合养殖模式
1.养殖条件。池塘立体综合养殖是在大型池塘水面架设网箱养殖牛蛙,水体养殖鱼虾。养殖池塘为常规淡水鱼养殖塘,面积最好在50亩以上,池塘中架设网箱面积通常不超过池塘水面的20%。网箱通常为长方形,大小根据实际情况铺设,便于投饵、观察和收获。网箱高度约60厘米,入水深度10厘米左右,在水深5~10厘米处设置硬质网格作为牛蛙蹲伏着力点。
2.养殖管理。池塘上层网箱养蛙,每亩池塘的网箱投放7000~10000只小四脚。中下层每亩放养罗非鱼1500尾、花鲢30尾、鲫鱼300尾、凡纳滨对虾1万尾、罗氏沼虾2000尾。所有投放苗种均为经过中间培育的大规格苗种。按照牛蛙体重的3%投喂专用配合饲料,以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模式标准进行增氧跟调水,定期补充微生物和藻类所需的碳源与微量元素。
3.池塘立体综合养殖模式典型企业。广东泽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牛蛙立体养殖面积约500亩,牛蛙亩产量在5000~7000千克,罗非鱼亩产约1500千克,花鲢亩产约100千克,鲫鱼亩产约100千克,凡纳滨对虾亩产约100千克,罗氏沼虾亩产约75千克,亩产值8万~10万元。公司所产商品蛙没有抗生素残留超标问题。
三、工厂化绿色安全养殖模式
1.养殖条件。工厂化模式以帆布池和水泥池作为牛蛙养殖池,养殖池面积50~60平方米。养殖车间为控温大棚,保证牛蛙处于较为适宜的环境。降温设施为水帘、风机、遮阳网等。升温主要依赖温室效应。若利用电厂余热资源,升温效果更佳,能够实现反季节生产商品蛙。每个养殖车间配有独立蓄水池,水体约为车间日换水量。养殖尾水用过滤器、沉淀组合装置、生物膜反应器等设备处理。尾水处理区面积小,但投入较高。养殖尾水净化后可循环使用,或用做农业灌溉。
2.养殖管理。技术操作同工程化养殖。每年可投放2次,养殖周期为6~10个月,饵料系数1:1。以中药技术替代抗生素,做到减抗替抗。
3.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巡查,观察牛蛙状态和水质情况,适时调整投饵和换水操作。建立养殖数据库,专人负责牛蛙苗种投放、生长速度、药品以及饲料投入等记录,每周打样分析牛蛙生长情况。定期培训职工养殖技术,新职工先培训后上岗。
4.工厂化养殖模式典型企业。安徽千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安徽省凤台县桂集镇国家农业产业园,占地110亩,建有8个温控养殖车间、600个牛蛙养殖池。公司采用控温、控制密度和中草药代替抗生素等手段,可全年生产安全优质商品蛙,年产量达3000~4000吨。公司与海底捞、蛙来哒等全国知名餐饮龙头企业签有长期销售合同。
来源 |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刘友智 何聆溪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