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品种登记号 GS-01-011-2024)是第一个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阳澄湖大闸蟹新品种。该新品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苏州市阳澄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苏州优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沺泾阳澄湖大闸蟹有限公司、苏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联合培育,历时10多年,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具有青背、白肚、黄毛、金爪、壳薄、体壮、肥美等显著的阳澄湖大闸蟹特征。在相同养殖条件下,生长速度快,比普通大闸蟹快19%以上;大规格比例高,比普通大闸蟹增长21%以上;与中华绒螯蟹“诺亚1号”相比,18月龄体重提高10.02%。适宜在全国水温15~30℃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为此,科学养鱼采访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跑研究员,请他介绍了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新品种的特点、推广和示范养殖情况。
科学养鱼:徐老师您好,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选育的背景和意义?
徐跑:阳澄湖大闸蟹是苏州的一张亮丽名片,于2020年被授予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阳澄湖大闸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有名气,因口感好、体形优美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了不断提升大闸蟹的品质,使适养区域更为广阔,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苏州市阳澄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苏州沺泾阳澄湖大闸蟹有限公司、苏州优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5家单位决定共同开展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新品选育工作。该新品种亲本来源为中华绒螯蟹阳澄湖养殖群体和长江野生群体,以2007年从中华绒螯蟹阳澄湖养殖群体中挑选的590只雌蟹和从长江野生群体中挑选的235只雄蟹作为偶数年基础群体,以2008年按照同样配组方法挑选的565只雌蟹和224只雄蟹作为奇数年基础群体,以体重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奇、偶年同步选育,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在2024年获得了国家新品种证书。
科学养鱼:请问选育的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与未选育河蟹相比在性状上有哪些不同?
徐跑:大家都知道,选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突出选育品种的优良性状,推动产业进步,提高养殖户的产量和效益。我们经历了10多年,通过连续5代选育,选育的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生长速度比未选育的更快,规格更整齐,大规格率高。同时,与未选育的河蟹相比,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在选育的过程中,我们会进行良种、良法配套,研究这个品种适合的养殖方法、养殖环境和相应的营养需求等。选育不仅注重其生物学特性,而且注重在养殖过程中,提升整体养殖的技术水平和集成。养殖户养殖阳澄湖大闸蟹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效益也会大大提高。
科学养鱼: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在养殖方面有什么潜力?
徐跑:选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养殖中各项技术的集成,我们团队在选育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的同时,做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们知道,很多新品种可能会以在当地做一些养殖试验和对比为主,但是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不仅在江苏这个重要的产区做了养殖试验和对比,还在安徽、湖南、湖北,甚至西北的宁夏,都做了养殖试验和对比,以及养殖技术的推进。这样可以把不同的产区对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的养殖要求综合起来,形成一套适合“阳澄湖1号”养殖的标准。有了养殖标准以后,我们可以进行全国的辐射和推广。当然这个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区域,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说在西北地区,温度上升得晚一点、降得早一点,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要提前进行保膏、育肥等。尽管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的选育过程是漫长的,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养殖技术也都是经过试验的,对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新品种养殖形成重要的支撑作用。养殖户养殖新品种有可以参考的养殖方法和标准。
科学养鱼:养殖户在养殖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时,有什么注意事项?可以选择哪些养殖模式?
徐跑:现在我们到养殖河蟹的主产区,很多河蟹养殖户都会问我们同样的几个问题,“第一个是养什么;第二个是怎么养”。首先是选择好的品种,比如我们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养殖时要注意良种+良法+良态(良好的生态)+良好的营养,这样更会出良好的品质,有良好的销售,最终会有良好的效益,这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根据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的特性总结出3个模式。第一个是追求产量模式,亩产量达到300~400斤,这种模式放养的规格小一点、数量多一点,种好草,营养跟上,与常规养殖没有太大区别。第二个是养大蟹模式,雌蟹达到3两/只以上,雄蟹达到5两/只以上,整个池塘成蟹80%达到这样的规格。这种模式放养的规格大一点,扣蟹规格40~50只/斤,放养密度800~1000只/亩,养殖的规格就会更加整齐,产量会降低,在200多斤左右。第三个是做后备亲本选育和保种养殖模式,要和育种单位形成紧密关系,按照育种单位育种和保种的要求来进行养殖。养成后,由育种单位按照定好的淘汰率选择,这种方式可以提升整个养殖的规范性。具体采用什么养殖模式要根据不同的养殖区域、不同的养殖水平、不同区域的市场需求来决定。
科学养鱼:关于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的选育工作,接下来是否还会继续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如果继续会围绕哪些性状展开选育?
徐跑:我和我的团队在很多场合一直强调一句话,“一个新品种的获得,其实是这个新品种的刚刚开始,因为前面是做选育工作,后面是做保种和推广工作”。首先要保种,在保种和推广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反馈,还有没有需要继续提升和完善的地方。比如,最近大家都在谈气候变化,越来越热了,热的时间长了,我们接下来选育,可以考虑选育出一个适应这种温度变化的新品系或者新品种。我们还可以去研究新的养殖方法,比如,河蟹高密度养殖的同时个体规格还相对大,这就对河蟹的抗逆性、耐氧性等方面提出要求,也是我们可以研究的方向。总的来讲,首先要保持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原有的重要特性,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提升和优化它的特性,这是我们未来非常重要的工作。
科学养鱼:对于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各地试养情况如何?当前有怎样的保种扩繁和推广计划?
徐跑: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在经历连续5代选育以后,我们做了一些推广,反馈效果整体都是非常好的。有一些地方特性不是很明显,我们要去分析是种的问题还是养殖环境、营养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新品种的获得是新品种推广的开始,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接下来有两大工作要做,第一是深入研究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广泛适应性的问题,像各种温度的适应性、密度大小的问题、营养需求的问题,都要去研究。第二是保种计划,我们现在在阳澄湖里面有近1000亩的保种基地,这也是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能够做好的原因。在原有保种基地的基础上,我们要做到保种基地的多样性,在其他省份再选择保种基地,这样可以把不同地域的环境、气候、土壤、水质、营养等条件综合起来,会使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的稳定性、先进性、生长性更好。
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的优势一、 种源优势:国家级认证,基因奠定核心竞争力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是2024年农业农村部审定通过的中华绒螯蟹新品种(GS–01–011–2024),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联合苏州沺泾阳澄湖大闸蟹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研发。具有生长速度快、大规格率高,抗性强等优点,已在江苏苏州、泰州、兴化、泗洪、安徽宣城等地大面积推广养殖、生产性能优良,增产增效显著。二、抗性突出:高存活率,耐运输,省心稳收益 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亲本选用的雌蟹体重为200~250克,搭配250~350克的雄蟹。扣蟹养殖中,亩放3斤大眼幼体,不同生长阶段投喂38%~42%蛋白的专用饲料,全程生态调控水质、底质,增强苗种抗性,提高脱壳同步率和苗种成活率。越冬期间,加强营养强化,扣蟹食线清晰,耐运输,放苗后,摄食早、脱壳早,存活率高。三、品质优良:好种、好水,好品质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在标准化养殖技术的支撑下,养殖出的河蟹具有“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高品质河蟹典型特征、而且大规格率(3母4公)高,达到70%以上。除了精养模式外,“阳澄湖1号”还能够与小龙虾、罗氏沼虾、青虾、鲈鱼等品种进行混养,融合度较好;此外,其抗性也比其他大闸蟹品种强,回捕率更高。在口感方面,“阳澄湖1号” 蟹黄蟹膏饱满肥美,肉质更鲜甜紧实。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刘友智 何聆溪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