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省委一号文件擂响了建设农业强省、加快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战鼓,奏响了“强水产”“提高渔业产业发展规模化现代化水平”“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建设更高水平荆楚粮仓”的新时代强音。
春投千尾苗,冬起万斤鱼。
惊蛰前后,正是春季投放各类鱼苗的关键时刻,在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省,一个个养殖基地孵化鱼苗、投放鱼苗和起鱼销售的火热场景,拉开了2025年荆楚大地“水上春耕”的宏大序幕。
荆楚大地“水上春耕”好热闹
在鄂州市鄂城区杜山镇路口村,永达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正组织社员抓紧孵化黄颡鱼苗。今年,合作社要完成4亿多尾的黄颡鱼苗订单。在华容区蒲团乡上倪村,春林水产品繁殖有限责任公司的鱼苗繁育池中将产生鳜鱼苗种1000万尾,四大家鱼、鳊鱼等大宗常规苗种3亿尾。
在孝感市孝昌县季店乡育新村,合缘水产良种养殖场800余亩水塘波光粼粼,工人们正将成群的黄颡鱼、鳜鱼等16个特色鱼种苗投放入水。在华中农业大学院士团队指导下,养殖场加速推进种苗繁育技术创新,研发抗病性强的新品种,鱼苗存活率提升至95%以上,2亿尾“科技鱼苗”正游向全国20余个省市。
在黄冈市浠水县水产良种场,清泉镇张家坪村养殖户张安其挑选了草鱼、鲫鱼、花白鲢、青鱼等品种的400多斤鱼苗。浠水县水产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刚告诉记者,全县现有池塘养殖面积12万多亩,目前投放率已经达到70%以上。
与各地抢抓时机投放鱼苗,加紧养殖生产的火热场面同步,“仙桃黄鳝”“潜江龙虾”“鄂州武昌鱼”等湖北省区域公用品牌水产品的对外销售情况也是如火如荼。
在“中国黄鳝之都”仙桃市,每天清晨以吨为单位的“仙桃黄鳝”从先锋黄鳝交易市场挑选打包输送到广东、上海、江浙地区的水产品市场。仙桃市祥宇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树告诉记者,从元月份起到现在,合作社已经销售黄鳝70000多斤,收入300多万元,预计到4月底,销售额可达400万元。
在“中国小龙虾之乡”潜江市,养殖户依靠科技,创新养殖方式,让原本只能夏季上市的小龙虾,一年四季都能“跳”上消费者的餐桌。眼下,当地上百个合作社和企业正联手筹划今年龙虾节的开捕仪式,翘首期待“潜江龙虾”正式开捕上市。
在“武昌鱼之乡”鄂州市,去年底,当地在北京启动的武昌鱼“活鱼到家”项目,正在推广复制到更多的城市。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的丹江口市,全国各地的消费者网上下单,就能享受丹江口翘嘴鲌在原产地的现捕现发。
通过快捷的物流系统和保鲜技术,全程冷链运输,新鲜、健康的鄂州武昌鱼和丹江口翘嘴鲌,在24小时内直接送到消费者的家中。
3月4日,记者从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获悉:2024年,湖北省渔业生产继续保持稳中有进态势,淡水产品总产量约546万吨、同比增长4.5%,连续29年居全国第一,产值约1727亿元、同比增长4.9%。
连续29年全国第一,湖北水产品产量何以蝉联冠军?
翻开29年来厚重辉煌的答卷,在湖北“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交响乐中,展现出一个个自然禀赋与科技创新完美结合、传统渔业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的雄浑篇章,高质量发展的湖北渔业正在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上大分。
自然禀赋奠定渔业基石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水域总面积达2706平方公里,长江、汉江贯穿全境,湖泊星罗棋布,丰富的水域资源和悠久的渔业传统,为湖北渔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广袤的江汉平原的肥沃土壤和温润气候,更是为水产品养殖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湖北的渔业资源丰富多样,仅长江水系就有350多种淡水鱼类,其中青鱼、鲢鱼、草鱼、鳙鱼等四大家鱼品种的养殖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小龙虾、黄鳝、武昌鱼、黄颡鱼等特色水产品的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产量占到全省淡水产品总产量的50%以上,稳居全国前列。
丰富的湖泊资源、优越的气候条件,正是这些自然禀赋,为湖北渔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其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淡水鱼主产区。
科技助力驱动产业升级
湖北是科教大省,也是渔业科技大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湖北省长江水生态研究院、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一批与渔业水产相关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构成了湖北渔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为湖北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强大的科技支撑。
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为代表的科研团队,致力于鱼类遗传育种研究,培育出武昌鱼“华海一号”,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农业主导品种,推动了渔业品种的优化升级。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忠,带领团队探索黄鳝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取得突破,破解了黄鳝产业做大做强的难题。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高泽霞教授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培育出了无肌间刺的武昌鱼,大幅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我省先后培育出异育银鲫“中科5号”、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团头鲂“华海1号”、杂交鲌“先锋1号”、鳙“中科佳鳙1号”、翘嘴鳜“武农1号”等17个水产新品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仅次于广东省,排名全国第二。其中10个水产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的,新开发长江野生鱼人工驯化品种5个。这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不仅提高了水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也为渔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
技术创新推动绿色高效模式
绿色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湖北渔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技术和绿色高效模式的推广应用。
在湖北,依托网络和水产科技创新推出的智慧养殖系统、陆基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等现代技术,正在改变传统渔业的养殖模式,成功探索出保护水环境和兴渔富民协同发展之路。
在十堰丹江口市,为破解原料不足的难题,“丹江渔村”修建了一批直径22米的水泥圆池,养殖丹江口翘嘴鲌,探索设施渔业模式。
在十堰市郧阳区,清网上岸的老渔民成立渔业专业合作社,先后试验流道养殖、集装箱养殖等现代渔业发展模式,最终“牵手”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成效显著。
因地制宜发展陆基圆池循环水、工厂化循环水、生态流道等养殖模式,十堰市设施养殖规模达204万立方米,2万从业者增收致富。
在武汉市黄陂区,陆基循环水养殖模式,通过循环利用水体,不仅减少了水资源消耗,做到了“零排放”,还大幅提高了养殖品质和效益。
截至目前,湖北设施渔业规模达到686万立方米,居中部第一。
推广应用渔业创新技术和绿色高效模式,不仅实现了水产品高产、高质、高效的目标,为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重要贡献,还为渔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生态渔业,稻田养殖是湖北创新发展渔业的又一亮点。
在潜江市,当地通过推广“四季有虾”模式,小龙虾年产量突破16万吨,综合产值超1435亿元。
在仙桃市,黄鳝从苗种繁育到规模化养殖形成产业,年产量达21万吨,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稻虾共作”“稻鳝共生”等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在湖北各地推广,这些稻田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全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802万亩,水产品产量102.3万吨,居全国第一。
品牌建设促进“一鱼一产业”
湖北渔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品牌建设的强力支撑。2023年湖北省先后出台了“虾十条”“鳝七条”,从品牌提升、科技创新、强链延链等多方面支持产业发展。2023年以来,湖北省先后成立了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黄鳝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在良种选育繁育、种养模式升级、加工技术研发、爆款产品开发等方面创新突破。
在品牌建设上,湖北重点擦亮“潜江龙虾”“仙桃黄鳝”等区域公用品牌,重振“武昌鱼”品牌。潜江市连续举办15届湖北(潜江)龙虾节,“潜江龙虾”综合产值达165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仙桃、汉川、鄂州连续多年举办与黄鳝、河蟹、武昌鱼相关的节庆消费季等活动,组织开展北上广深等主要城市的推介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
作为全省唯一的黄鳝区域公用品牌,“仙桃黄鳝”完善品牌共建共享机制,实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子品牌”模式。武汉江夏、咸宁赤壁、荆州公安、监利等地16家“仙桃黄鳝”品牌授权企业相继走进南京、杭州、重庆、成都等主销市场开展推介活动,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黄鳝销量不断上涨。去年,“仙桃黄鳝”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再创新高,达226.71亿元。
通过打造“潜江龙虾”“仙桃黄鳝”“汉川河蟹”“丹江口翘嘴鲌”鄂州“武昌鱼”等区域公用品牌,湖北渔业形成了“一鱼一产业”的发展格局。这些品牌的成功,不仅提升了湖北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动能。与此同时,湖北各地还建设集养殖、旅游、科普于一体的观光渔业项目,挖掘渔业文化价值,推动三产融合。
持续优质高产,湖北水产品产量29年全国第一的背后,是自然禀赋与科技创新的双重奏鸣。从千湖之省的资源优势,到科研力量的强力支撑;从智慧养殖的技术突破,到稻田养殖的生态典范;从品牌建设的成功实践,到长江禁渔后的转型发展,湖北渔业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记者从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获悉:2025年,湖北渔业确定了稳增长的总体目标,继续以生态绿色为底色,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确保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800万亩,淡水产品产量达560万吨,进一步擦亮“全国淡水渔业第一大省”的金字招牌,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垄上行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