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PK养殖不能简单而论
野生水产品,通常指在野外自然生长,而非经人工驯养的水产品,还可以衍生为人工放流到自然环境或逃逸到自然环境生长的水产品。严格意义上的野生水产品,即种质、环境均为野生的,没有受到基因污染和环境污染,安全性很高。养殖水产品主要包括人工苗在自然环境中自由生长;大水体区的网箱养殖;场地循环水养殖和鱼塘高密度养殖等。
由于产品品种的差异、地域的差异、使用水源的差异、养殖户观念的差异,其对应的产品安全性差别也很大。因此,并不能简单地以野生还是养殖而论。说野生,要了解到其苗种来源、环境的污染程度,甚至其食性(有些杂食性、腐食性的动物,其野生品的安全性远不如养殖);谈养殖,要了解到底是何种养殖方式,饲养环境和饲料的管控如何,这样才有可比性。
野生水产品并不会比养殖的更安全
由于野生环境的污染存在时序、空间等不确定性,所以安全性具有不确定性。如果从预防寄生虫病的角度来讲,养殖的水产品比野生的更安全。
以虾为例,从营养成分比较看,研究显示,野生虾的Ω-3脂肪酸含量往往比养殖虾高很多,这可能是由于野生虾的食物比养殖饲料营养更丰富多样、脂肪酸比例更合理。野生虾体内含有的脂肪酸种类,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种类多于养殖虾。野生虾比养殖虾有更高水平的Ω-3族和更低水平的Ω-6族不饱和脂肪酸。
从食用安全上看,则要具体分析生长环境。在同一片海域,低密度、生态养殖方式的养殖虾比野生虾更少受天然毒素和病害的影响,安全质量更可控。
目前,人们对于养殖水产品安全性最大的顾虑在于防治病害时药物的应用以及渔用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养殖水产品存在药物残留的安全隐患。实际上,野生水产品同样存在质量安全问题,一旦其生长水域受到污染,食品安全同样得不到保证。而养殖水产品在上市时,工商和质监部门会对其进行抗生素残留等食品安全检测,拿到合格证方可进入市场。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业内越来越关注养殖环境的控制和选育优良种质,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在养殖户和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养殖水产品的品质必然会不断提升。
另外,野生水产品最大的风险是品质不可控,其危害主要在于重金属富集和寄生虫两个方面。野生环境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烂泥,水体中的重金属会层层富集。在寄生虫问题上,养殖水产品因为密度更高,一旦发生寄生虫,养殖水体中的水产品多数会受到影响,所以养殖用水要求很严格,要绝对避免寄生虫的暴发。野生水域中,鱼体基本上都会携带寄生虫,特别是肉食性鱼类,所以野生水产品并不会比养殖的更安全。
在口味上,野生水产品与养殖水产品相比,口感确实存在差异。野生水产品肉质紧实,口感更筋道,没有土腥味;养殖水产品口感偏柔软、细腻。现代养殖是一个不断筛选培育更符合人们偏好的过程,水产养殖人也在不断努力,让养殖水产品更可口。
综合来看,人工养殖水产品比野生水产品更安全。前提一定要是养殖环境选择、养殖操作规程、投入品品质安全控制都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来执行。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中国水产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