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样板,推动本土“名特优新”农产品全链条升级,市农业农村局近日印发《2025年支持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实施意见》,明确以优质大米、特色蔬菜、优质玉米、休闲草莓、名优渔业、绿色畜禽六大产业链为核心,构建“特色鲜明、链条完整、联农带农”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月12日召开的全市农业农村局长会议暨农业经济“开门红”调度会上,市农业农村局相关部门重点解读了《2025年武汉市特色种植业产业链项目实施方案》《2025年武汉市特色渔业产业链项目实施方案》《2025年武汉市特色畜禽产业链项目实施方案》三个文件,明确了2025年农业特色产业链发展目标和支持政策。这是武汉市立足超大城市资源禀赋,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全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
特色种植业
聚焦“全链条” 培育激活产业新动能
根据特色种植业产业链项目实施方案,我市将围绕“优质大米、特色蔬菜、优质玉米、休闲草莓”四大核心产业,推动种植业全链条升级。目标是通过种业研发、生产提质、加工增值三大环节,实现特色种植业连片成带发展,形成“产加销”一体化格局。
方案聚焦种植业产业链在种业研发、种植生产、加工增值等前、中、后端环节,对在2025年期间从事种植业生产经营并符合奖补要求的各类主体,明确按照标准予以支持补助。在前端种业研发推广领域,重点支持种业研发、种业平台建设、种业服务、新品推广等,如对自主研发农作物品种年推广(含出口)面积达到20万亩至120万亩的,最高奖励100万元。在中端提升种植生产水平领域,重点支持优质稻米、特色蔬菜、优质玉米、休闲草莓产业发展,如对种植“江汉大米”品牌确定的水稻品种的经营主体,参照省厅相应实施方案标准给予补贴;在后端精深加工领域,对于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新建项目、2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扩(改)建项目及2024年度销售收入首次达到100亿元、50亿元、30亿元、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均按标准给予补贴和奖励,最高分别为800万元、100万元。
特色渔业
打造“武汉活鱼”品牌 建设现代化渔业样板
特色渔业产业链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以“高效设施渔业+长江名优品种”为核心,推动渔业向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2025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50万吨,设施渔业规模达48万立方米,苗种繁育量160亿尾,特色优质水产品比重超45%,打造全国领先的都市渔业示范区。
方案聚焦苗种繁育、养殖生产、供应销售和加工增殖等渔业产业链环节,明确重点支持高效设施渔业、水产苗种繁育、农村水产电商、长江名优特色经济鱼类养殖试验与示范推广、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水产品加工等项目建设,如对符合申报条件的水产品加工项目最高可获800万元补助等。
方案明确,对部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或生态养殖示范区,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江河湖库等重要天然水域周边的精养鱼池连片基地,项目投资总额和建设规模大,位于27个欠发达街道(乡镇),可持续巩固产业扶贫成果的项目优先支持。
方案还将2023年以来的高效设施渔业、水产苗种繁育建设项目纳入奖补范围,鼓励存量升级。项目申报采取竞争性立项,确保奖补资金精准落地。
特色畜牧业
做强生猪蛋鸡产业链 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
特色畜禽产业链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以生猪、蛋鸡为重点,推动养殖、屠宰、加工全链升级。
重点支持领域包括,生猪养殖领域新建1个年出栏5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场,合作共建1个年出栏5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场;蛋鸡养殖领域,建设1个年存笼150万只规模蛋鸡养殖场;推动畜禽屠宰行业转型升级,启动蔡甸区生猪定点屠宰项目,加快建成新洲区家禽集中屠宰项目等。
方案明确了对畜禽产业链精深加工项目的奖补标准,如对于符合申报条件的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新建项目、2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扩(改)建项目,初加工按照投资额的8%给予不超过5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精深加工按照投资额的10%给予不超过8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
根据市级财政支农专项资金预算批复,2025年武汉市特色畜禽产业链项目资金共5750万元,其中生猪产业绿色发展项目2750万元,蛋鸡规模化养殖产业发展项目3000万元。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作为超大城市,此次一系列支持特色产业链政策的出台,既是落实“大农业观”的实践突破,也是超大城市保障“粮袋子”“菜篮子”的主动作为。通过全链条奖补、全要素集聚,武汉正加快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样板的步伐,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长江日报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