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技前沿 | 小龙虾“四季有虾”绿色高效养殖技术

技术概述

技术基本情况

小龙虾已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淡水经济养殖虾,2023年,我国小龙虾养殖总面积达到2950万亩,养殖总产量达到316.10万吨,养殖产量已超过鲫鱼和鲤鱼,位列我国淡水养殖品种第4位,养殖业产值为960亿元,综合总产值达4580亿元。

全国的稻虾种养模式主要为繁养一体化的稻虾连作或共作模式,其一,存在常年捕大留小导致种虾质量差,其二,4-6月份集中上市、规格不整齐且偏小(七钱以上大虾占比不到5%),此外,含肉率下降、高温应激性早熟、起捕难等问题突出。

近年来,为满足“养大虾”和“错峰上市”的市场需求,“虾-蟹轮作、虾-藕共作”等多种差异化模式在江汉平原等区域进行尝试和探索,由于上述小龙虾差异化养殖模式发展起步晚,加之不同模式中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耦合性和适应性不强、时空资源配置不合理、起捕技术不科学、养殖产量低且不稳定等问题突显。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充分利用温棚土池和池塘精养等优势特点,通过全季节性优质种虾鉴定与选留、繁养分离、生态生境构造、时空资源配置、精准营养与投喂、水质生态调控等关键技术,构建小龙虾“四季养殖”模式及配套技术体系,解决“重虾轻稻”、高品质大虾占比小、集中上市和尾水排放等问题,全程做到不用渔药、精准营养与投喂,减少不良投入品的使用,提升小龙虾产品质量。

小龙虾“四季养殖”模式及配套技术体系,经科研基地集成、优化和应用,已在适宜区域进行示范推广,为保障我国小龙虾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为实现全国小龙虾“四季有虾”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示范推广情况

已在湖北省潜江市、监利市、洪湖市、汉川市等地示范应用,年均示范推广面积5万亩左右。

提质增效情况

该技术做到了不用渔药、精准营养与投喂,生产过程中循环利用养殖水体盈余营养物质进行水生蔬菜的立体化种植,既实现了养殖尾水零排放,又生产了绿色美味蔬菜;相比常规虾稻模式和普通池塘模式,做到了不与粮争“地”,营养物质高效循环利用,“七钱以上”大虾亩产150kg以上,高品质鱼亩产20kg,绿色蔬菜亩产30kg,产品质量提升,亩均产值超过5000元,养殖废水零排放。近3年累计推广应用10万亩。

技术要点

养殖池工程化改造技术

池塘准备,精养池塘,面积5~25亩,坡比为1:2.5、水深1.2~1.8m,田埂上设防逃网。温棚土池,面积200~400m2、坡比1:(1.5~2.5)、水深1.0~1.5m。温棚东西走向长42~62m,南北宽7~8m,顶部高2.8~3.3m,采用镀锌钢管框架结构,外附采光保温性能的塑料薄膜,温棚东西端设置通风门。底部配套微孔底增氧系统。精养池塘和温棚土池均采取在池埂斜坡底部四周距离塘埂底部1~3m处沿边设置繁养分区隔离网。隔离网高出池塘最高水位0.3~0.4m,通常采用乙纶网片附膜或防逃塑料膜等材料制作。

小龙虾绿色养殖生态生境构建技术

投苗前,基于苦草(改良型苦草)、伊乐藻、轮叶黑藻和菹草等水草的生物学特征及季节性特点。首先选取苦草作为全年的主要水生植物,草甸型的结构为小龙虾提供安全的生长环境。其二,利用伊乐藻在低温环境下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因此在冬春季节搭配使用伊乐藻,以保持池塘水草覆盖度超过60%。其三,轮叶黑藻因其良好的遮荫效果和耐高温的特点,适宜在夏秋季节搭配使用,从而为水体提供适宜的水生态环境。此外,菹草可作为边缘植物在春秋季节引入,可作为小龙虾的植物性饲料来源。在日常管理中,应控制伊乐藻和轮叶黑藻等水草的顶端不露出水面,确保水草的覆盖率保持在池底面积的60%左右。若覆盖不足,应及时补充。

小龙虾养殖水质生态调控技术

养殖期间,根据水质情况,每隔5~7天补充适宜量的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等)和有益藻等并配合使用全水溶型有机肥等来调节水质,通过水体菌、藻平衡,实现养殖水体生态健康,同时为小龙虾生长提供适宜的水质环境。此外在温棚土池模式还可以通过多级过滤系统、沉降反硝化系统和水生蔬菜种植系统立体化构建养殖水体营养物质的高效循环与利用体系,在调节水质的同时,达到冬季温棚土池室内循环用水,既兼具保温节能作用,又实现虾和菜双丰收,并达到养殖尾水零排放。

小龙虾养殖精准营养与投喂技术

幼虾(10g以内)饲养阶段,应以投喂颗粒饲料(粗蛋白32%~36%)为主进行投食喂养,根据水温和天气,日投喂量占存塘量虾体重的1%~6%,每日投喂2~3次,并根据小龙虾养殖池的活动分布情况采取全池差异化的投喂方式。成虾养殖阶段,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28%~32%)为主,辅以动物性饵料,根据水温和天气,日投喂量占存塘量虾体重的2%~6%,每日投喂1~2次,以傍晚投饵为主,约占全天投饵量的70%,采取全池精准投喂方式。

高温和低温高效起捕技术

每茬小龙虾长至35g/尾以上即可起捕出售。采取适宜网眼大小的地笼进行起捕出售。高温期(7-8月份)和低温期(12月-翌年2月)将高温或低温期专用成虾捕捞装置布放于成虾养殖区,当捕获量比开捕时有明显减少时,可适当调节水位,促进小龙虾成品虾被捕。

适宜区域

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

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水资源丰富、适宜水产养殖区域均可。

2025年主要示范点

湖北省潜江、监利、洪湖和汉川等县市。

注意事项

1注意小龙虾苗种投放密度在3000~5000尾/亩。

2注意尽量避开与4-6月份的稻虾模式进行同窗期养殖,避免集中上市。

3注意水草覆盖率密度不低于30%。

4注意高温期和低温期池塘四周需要设置隔离网,避免小龙虾应激或繁殖打洞,不利于起捕。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