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概述
技术基本情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对于水产品的消费需要发生了显著改变,以黄颡鱼为代表的无肌间刺、肉质好、价格适中的特色鱼类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代表了未来消费的方向。
2012年至2023年,黄颡鱼全国产量从25.7万吨增长至62.3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2.9%,全国有28个省份养殖黄颡鱼,全民消费趋势正在形成,但消费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同时,黄颡鱼价格稳定,利润空间大,年平均塘口价格为22.6元/kg,是高学历年青人才创业的首选品种。
黄颡鱼养殖存在三大门槛,分别为资金门槛、技术门槛和资源门槛。黄颡鱼池塘养殖亩投入约为1.5万至2万元,对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高,对优质苗种和优质饲料等的投入品要求高,近5年来发病严重,开春死亡率达到30%以上,造成了产业的重大损失。因此亟需开展技术成熟、效益稳定、生态友好的黄颡鱼池塘健康养殖模式的推广。
黄颡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是基于本团队新品种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的选育、繁殖、育苗与推广过程中建立的成熟技术模式,以精准投喂管理、健康水质管理、科学病害防控为核心要素,适合在全国池塘中进行推广应用。
示范推广情况
自2018年以来,以新品种“黄优1号”南北两个基地为依托,以湖北和广东为中心,推广至全国20余个省份,覆盖全国黄颡鱼主产区,制作了《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健康养殖(全程)最佳操作规程》并累计免费发放2000余份,累计培训人数超过70万人次,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0万亩,推动了全国杂交黄颡鱼养殖的普及,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影响力,被CCTV10科教频道、CCTV17农业农村频道进行了连续报道。
提质增效情况
以每亩产量1500kg/亩计,产值达3万元/亩左右,节约成本500~1000元/亩,节约渔药使用30%以上,纯利润达7500元/亩左右。建立了黄颡鱼全雌种群规模化繁育技术体系,避免了从自然水体中捕获雌性亲本,保护了黄颡鱼野生种质资源。
技术要点
养殖池塘
面积5~20亩,水深大于1.8m,底泥控制在30cm以下。
养殖设施
增氧机功率达到0.6千瓦/亩以上;自动投饵机每5亩配置1台。
苗种选择
选择“黄优1号”黄颡鱼苗种。
苗种放养
放养寸片或稍大规格苗种;放养密度为1.2万~1.5万尾/亩;套养0.25~0.5kg规格的花白鲢苗种,其中白鲢100尾,花鲢50尾。
控制投喂
主要养殖期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大规格苗种期的投喂率在3%~8%,食用鱼养殖期的投喂率在1.8%~3.0%。根据苗种规格、水温、水质状况及天气情况适度调整,避免投喂过多对鱼体和水质造成负担,避免长期过量投喂。选择优质饲料。
水质调控
主要养殖期的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0cm左右;定期使用优质的微生物制剂、肥水产品及底改产品调节水质。
溶氧管理
根据季节、水温及养殖密度科学使用增氧机;池塘的溶氧一直保持在3mg/L以上,每天16小时以上保持在5mg/L以上。
病害防治
调节池塘水质,达到“肥、活、爽”,以提高黄颡鱼的免疫力;控制投喂率以减少消化道及肝胆疾病;以中草药和生物方法预防和控制疾病。
底质管理
分三个层次:彻底性改底,清除底泥、暴晒池底、使用生石灰等进行底质改善,每2~3年开展一次;年度性改底,每年在池塘空闲时用生石灰进行池底环境改善;生产性改底,在主要养殖季节及养殖季节结束前利用底改产品调节底质,避免底质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适宜区域
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
全国所有水深适宜、水质或水源良好的池塘。
2025年主要示范点
主要示范点位于监利市、公安县、潜江市、洪湖市、仙桃市、天门市、武汉市、鄂州市。
注意事项
1 投喂管理。黄颡鱼贪吃,要长期控制投喂,实行安全投喂,投喂量控制在饱食投喂量的80%以下。
2 水质与底质管理。黄颡鱼是长期在底泥上活动的鱼,对水质和底质的恶化较敏感,在生长季节要注意水质调节,并在养殖结束后彻底整塘、清塘,并将底泥厚度控制在30cm以下。
3 病害防控。黄颡鱼属无鳞鱼,对药物较敏感,用药应当谨慎对待,对于小瓜虫、车轮虫等与水质肥度有关的疾病,应当通过调控池塘肥度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
4 特殊时期管理。越冬之前,应当停止拉网、转池等操作,适当投喂饲料;越冬期间,做好肥水工作,加深池水,每周投喂1~2次;开春后,逐步提升投喂量,适当降低池塘水位。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