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技前沿 | 水产绿色圈养技术

技术概述

技术基本情况

当前池塘养殖普遍采用髙密度放养、大量投饲散养模式,面临着养殖水环境、病害、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等诸多问题,制约了池塘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水产绿色圈养技术将养殖对象圈养在圈养桶内,通过圈养桶下部锥型集污装置高效率收集残饵、粪便等固物,再经吸污泵抽排进入尾水分离塔;固废沉淀分离、收集后资源化再利用;去除固废的尾水经人工湿地脱氮除磷后再回流池塘重复使用。

示范推广情况

已在宜昌市、十堰市、襄阳市等地示范应用。

提质增效情况

单产4000~5000kg/亩,产值12万~16万元/亩,纯利润4万~8万元/亩;池塘养殖容量提升4倍;综合效益提高50%以上,产品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发病率降低一半以上、养殖尾水回用95%以上。

技术要点

圈养强度

池塘:1组/亩;1组包括4个圈养桶+1套尾水处理系统。

水环境提升措施

池塘:种植苦草或轮叶黑藻,种植面积为池塘面积30%左右;挂生物刷1000个/亩;放养鲢鳙100~150尾/亩。

适宜圈养对象

出塘体重不超过1.5kg的商品鱼或规格鱼种,如鲈、鳜、鲇、鮠、鳢等名优鱼类,以及草鱼、鳙等大宗鱼类。可多品种单养。

放养密度

参照散养池塘1亩的放养量确定每个圈养桶的放养量。以加州鲈为例,圈养密度为2700~3200尾/圈。

饲喂管理

同散养池塘。

排污

每天排污1~2次,每次1小时,黑水入尾水分离塔,清水入养殖池塘。入塔尾水静止3小时后排出上清液,入三级尾水处理桶降氮除磷后回池重复使用;固废每4天排出一次,资源化再利用。

收获

升起捕捞网即可抄捕,捕捞时其他圈养桶正常饲喂。

保持水位稳定

当蒸发或渗漏等引起池塘水位下降时,及时补充新水至正常水位。

适宜区域

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

全省所有池塘。

2025年主要示范点

武汉市江夏区和蔡甸区、汉川市、洪湖市、荆门掇刀区、麻城市、崇阳县、枝江市、丹江口市、老河口市等县市区。

注意事项

1水质管理。除圈养桶内投饵外,圈养池塘禁止投饵施肥。若水体透明度不足60cm,可泼洒微生态制剂等改善水质。

2停电应对。若停电,应及时开启备用电源或纯氧增氧以防缺氧。

3疾病预防。科学预防疾病,忌用抗生素。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