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罗田县白庙河镇潘氏祠村的田野上,无人驾驶插秧机沿北斗导航轨迹精准作业,智能农机在云端调度下高效运转,一幅“数字农耕图”正生动演绎着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
罗田县新隆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北斗技术为核心,传统农耕文明与数字技术交融碰撞,激发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北斗引航 :春耕现场的“科技大片”
罗田新隆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北斗智能化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农机库内多台套智能装备依托北斗终端实现精准调度,农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测显示:春耕期间7500亩秧田完成播种,12台插秧机跨三县同步作业,人力需求从十余人大幅缩减至两人远程操控。北斗导航技术使农机作业轨迹误差精准控制在2.5厘米内,油耗降低15%,亩均成本减少20元,无人驾驶插秧机插秧均匀度较人工提升30%、成活率达95%。
合作社引入日产7000个标准化秧盘的自动化生产线,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缩短育秧周期5天,植保无人机实现农药减量40%。这套“北斗+农业”解决方案,已形成可复制的技术标准,正在鄂东大地掀起“智慧春耕”热潮。
服务革命:现代农业的“滴滴模式”
罗田新隆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创新构建“1+N”社会化服务体系,以1800平方米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辐射周边12个乡镇,打造跨县域农机服务网络。通过车载终端实时调度,农机作业半径覆盖浠水、团风等三县六镇,春耕服务面积较去年翻番。
合作社采用“土地银行”模式,整合细碎耕地4000亩建成高标准农田,配套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插秧机等智能装备,实现育秧、插秧、植保全程机械化服务。农户通过手机APP可预约“点单式”农机服务,形成“滴滴农机”新型业态。该社年均开展跨区域托管服务2000余亩,带动24户农民户均增收8000元,帮助老年农户老李将8亩坡地托管后增收6800元并转型为技术员。通过“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的改革实践,实现“三权分置”改革的基层创新,形成“服务促增收”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改革创新:乡村振兴的“黄冈答卷”
罗田新隆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打造“五统一”标准化生产车间,选种、育秧、植保等环节都有精确到厘米的技术规范。通过工业化思维重构农业生产流程,使稻麦年产量突破492吨,总产值达260.4万元,优质品率达98%,被省农业农村厅专家誉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金钥匙”。
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构建了“科技+服务+金融”生态体系。联合科研院所建立专家工作站,引进智能灌溉系统;同金融机构开发“农机贷”产品,破解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题;携手电商平台打造有机大米品牌,实现溢价率超30%。合作社通过北斗导航、社会化服务、三产融合等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既要抓生产又要促转型”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闪耀着“三农”工作新思想、新路径、新实践的光芒。
当无人驾驶农机在希望的田野上勾勒出美丽线条,在这场春耕交响曲中,罗田新隆合作社用创新作答时代考题,书写了精彩的乡村振兴“黄冈答卷”。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胡朝晖评价:“新隆合作社的实践证明,只要用好改革关键招、下好创新先手棋,传统农区同样能谱写现代农业的华彩乐章”。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黄冈市农业技术促进中心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