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关税浪潮下的中国渔业:深海突围与产业涅槃

初春,白宫签署的行政令如同寒潮袭来,从渤海湾的扇贝养殖场到南海的金枪鱼捕捞船,特朗普政府连续加征的关税犹如铁幕,将中国对美出口水产品逼入惊涛骇浪。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贸易风暴,实则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必然碰撞,中国渔业正站在历史拐点,接受着产业升级的淬炼。

关税飓风掀起产业巨浪。最为“立竿见影”的就是水产品的对美出口。中国作为渔业大国,在全球水产品出口中占据相当大份额。在此以前,我国大量优质的水产品,如罗非鱼、对虾等,源源不断地运往美国市场。当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杠杆撬动中美贸易天平,美国进口商的中国水产品采购成本曲线骤然陡升。就拿罗非鱼来说,海南省商务厅对外贸易处处长黄斌提到“海南罗非鱼90%以上出口,美国市场又占出口市场的50%以上。2019年5月,美国宣布对25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累计加征25%关税,罗非鱼也在征收之列。”这意味着美国商家要花更多钱买同样多的罗非鱼,那他们很可能就会减少订单量。相关数据显示,在以往关税调整后,部分渔业出口企业订单大量下降,一些小型企业甚至面临订单“腰斩”的困境。出口受阻,企业的营收和利润也跟着大幅下滑,不少靠出口为生的渔业企业陷入了生存危机。

从市场格局角度看,关税也带来了 “新变数”。一方面,美国市场因为关税,中国水产品价格变高,可能会给其他渔业出口国带来机会。比如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水产品,可能会趁机进入美国市场,抢占原本属于中国的份额。但另一方面,中国国内市场随着渔业企业内销转型,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

深水区里的生存博弈。关税的冲击也促使中国渔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很多渔业企业过于依赖出口,尤其是美国市场。但如今国际形势不稳定,关税这把 “达摩克利斯之剑” 随时落下,企业们意识到不能再 “一条腿走路”。于是,整个行业开始加速内销的步伐。但是我国出口产品内销转型面临两大难题:品牌和渠道。出口企业以前专注于养殖和加工,境外销售渠道多是进口商在经营,当出口转内销的航向骤然调转,常年搏击国际市场的渔业军团在仓促转舵间陷入陌生水域。当转型成为必选项,锻造自主品牌便成为破局密钥。渔企们正以双轨制重塑商业版图:线下各类展销会面对面展示产品质量、直播间透明化工艺重构消费认知。这场“被迫”启动的渠道革命,或将催化更深远的结构性蜕变。中国渔业正在构建出口与内销的动态平衡系统,其产业韧性终将超越对特定市场的路径依赖。

破局之路:从资源驱动到价值重构。面对特朗普提高关税带来的种种挑战,中国渔业自有破局之道。政府层面,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渔业企业转型。如海南省商务厅在2020年支持建立了“海南鲷”团体标准和认证体系,只有与出口欧美市场的产品在同样的池塘饲养、在相同车间加工、达到相同质量安全水平的罗非鱼产品才能被认证为“海南鲷”,通过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联合保险、银行等机构,制定出台专项的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帮助企业稳就业和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企业自身也在积极行动,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养殖和加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的企业引进了智能化养殖设备,精准控制水质、投喂饲料,让鱼长得又快又好;还有企业在加工环节采用新技术,减少损耗,提高产品品质。同时,企业还积极拓展多元化市场,除了深耕国内市场,也将目光投向了欧洲、东南亚、中东等其他海外市场,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当关税飓风撕扯传统贸易网络的经纬,中国渔业在浪涌间淬炼出更坚韧的产业筋骨。历史经验昭示,每一次贸易壁垒的筑造,终将催生更具创造力的破壁者——而今中国渔业的航向,已不再局限于某片特定海域的潮汐,而是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深蓝坐标系中,锚定了自主可控的产业坐标系。当渔业划破太平洋的晨雾,那银浪恰似涅槃后的新羽,托举着中国渔业向高附加值的天际线振翅。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中国水产杂志社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