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中国奶业在逆境中前行。自2022年起,国内原奶价格步入下行通道,至今价格仍未止跌。
面对行业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周期性调整,中国奶业亟须通过多维度战略破局突围。专家分析认为,唯有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双管齐下,在供给侧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产品结构升级,在需求侧培育新兴消费场景拓展市场空间,才能有望在阵痛中实现发展转型。
行业进入持久“阵痛期”
根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披露的最新调度情况,今年2月主产区生鲜乳平均价格仅为3.2元/公斤,而完全生产成本高达3.45元/公斤,行业亏损面超过90%。国内原奶日均过剩量达1.1万吨,虽比去年有所下降,但去产能任务依旧严峻。
农业农村部3月第四周的监测数据显示,主产省生鲜乳价格环比再降0.3%,同比下跌12.3%,创近年来新低。
“此轮周期性调整时间过长且影响巨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刘长全分析认为,此轮行业调整呈现“四最”特征:价格历史最低、畜牧业中最困难产业部门、调整周期最长、亏损范围最大。
持续的亏损让不少业内生产主体有所“钝痛”。在上游养殖端,大型牧场普遍陷入经营困难,尤其是中小型社会牧场,普遍承压较重,不少企业面临破产、重组风险。加工企业的“体感”并不好多少,不少乳企采取促销买赠策略来促进消费。
业界普遍认为,奶价持续下跌的根本原因,在于需求不足导致的供给过剩。一方面,近三年,中国居民牛奶消费持续下降。尤其是2022年,液态奶消费量下降幅度达到8.6%;另一方面,前期多个乳企加码上游奶源建设,使得市场上原奶供应过剩情况持续存在,2022年至2024年间万头牧场原奶产量占比增长44.4%。一减一增间,使得牛奶供需改变。
事实上,奶业发展周期性波动并不罕见。十多年来,我国奶业多次经历供需失衡,不断上演着“缺奶-涨价-养牛-过剩-杀牛-缺奶”的周期性困境。
刘长全认为,虽然乳制品消费增速放缓,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何会出现历史最低价格和最长调整期。“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供给端的结构性矛盾,规模牧场持续扩张产能,中小规模社会牧场不断退出,这种结构性变化导致传统市场调节机制失灵。”
他建议,当下还是应抓关键矛盾,以推进恢复供需平衡为首要任务,尤其注重合理调减乳品企业自有、控股牧场产出。此外,还应强化奶业民生属性,保障社会牧场生存空间。
本轮周期拐点可期
供需错配导致奶价波动,生产周期影响周期长度。原奶价格的波动主要系供需错配导致,复盘过去近20年奶价,平均来看原奶周期长度约在5年左右,每一轮周期长度受去产能速度、终端需求变化等因素影响。每轮原奶周期的上行年份大约为3年左右,主要系奶牛从出生到产奶至少需要23个月左右的时间,考虑奶牛配种与固定资产的修建,从决定扩大生产到产量提升至少需要2年的时间。去产能的速时间则受疫病、行业亏损程度、行业政策、需求变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上一轮周期在需求增速放缓和生产效率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奶价下行周期持续了约4年。
本轮原奶价格下跌接近4年,产能去化有望驱动周期企稳回升。本轮奶价自21年下跌至今已经超过3.5年,本轮奶价下跌的时长远超此前几轮周期,该行认为本轮下跌时间拉长主要系:一是规模化提升使得行业抗压能力增强;二是成本中枢下移,2023年行业才开始大面积亏损;三是肉牛价格低迷扰动去化意愿;四是终端需求表现弱于预期。奶价的持续下跌导致行业出现普遍亏损,2024年中我国奶牛养殖行业亏损面已经超过80%,亏损下2024年全年奶牛存栏同比下降约4.5%,目前行业依旧处于亏损状态,预计产能去化有望加速。
国金证券近日发布研报称,根据产能和奶价的季节性趋势来看,该行预计2025H1原奶价格依旧存在下跌空间,目前奶价已经低于行业完全成本水平,随着奶价的持续走弱,上游牧业经营压力持续增加,而在牛肉价格上涨以及饲料储备的资金压力驱动下,行业去产能速度有望加速。
同时,根据奶牛的生产特性来看,2019-2022年的出生奶牛的淘汰高峰期在2023-2026年,亏损下前期快速增长的奶牛面临快速淘汰的境遇。2023年亏损以来行业已经连续2年淘汰低效奶牛,从生产效率来看预计边际增加有限,2024Q4我国牛奶产量同比下滑约9%,奶牛存栏下降即驱动产量下滑。
随着国内奶价的持续走弱,进口大包粉比价提升导致进口乳制品持续减少,还原原奶数量后我国2022-2024E原奶进口量分别同比-15%/-10%/-8%,进口量占比从33%下降至28%。目前海外大包粉价格折算后高于国内生产成本,根据USDA预测数据2025年全球奶价相对保持平稳,而近期海外奶价持续提升,预计倒挂背景下进口端仍有下降空间。
国金证券认为,2025年产能与进口端持续呈现缩减态势,从奶牛存栏数据来看,2024年底奶牛存栏同比-4.5%,较前三季度平均奶牛存栏约下降2.5%。国内生产方面,随着亏损持续进行,预计奶牛存栏单月去化速度平均有望超过0.5%;进口方面,预计2025年进口总量依旧呈现下降态势,但是总体下降幅度或难以提升,考虑到政策端对牛奶需求的提振,预计下半年牛奶需求有望边际好转,奶价有望企稳回升。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农民日报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