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省疫控中心高度重视动物疫病监测体系能力建设,完善监测手段,强化核心能力,打造一流队伍,注重科技赋能,创新工作机制,提升监测水平,有效支撑科学防控决策。
完善监测手段,强化监测预警效力
全省动物疫病监测坚持五个“结合”,聚焦重点病种、环节,科学布设监测网点,扩大信息来源,构建精准预警体系。
织密监测网络。设置21个国家级动物疫病监测站点,拟增设20个省级动物疫病监测站点,覆盖重点区域、场所、环节,发挥多点触发作用,强化技术支撑。
拓展信息渠道。制定下发湖北省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及专项监测方案,年监测样品超240万份次,掌握疫病流行及病原变异趋势;2023年纳入科研院所监测数据,扩大信息覆盖面。
持续开展疫病风险专项监测。2022年起,湖北省启动畜禽疫病风险监测专项监测经费,针对非洲猪瘟等6类疫病开展风险监测,及早发现潜在隐患,科学指导防疫和畜牧生产。
强化现场流调。建立联动机制,规范处置疫情,2022年以来排除重大疫情隐患百余次,保障畜牧业发展安全。
强化结果运用。
每年开展2次风险评估,点对点发送风险提示;疫病信息上报率100%,获国家级表扬;2024年出具检测报告597份;指导基层和养殖场户开展疫病防控工作。
全省未发生非洲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情。动物疫情形势持续保持平稳可控,免疫抗体维持在较高水平,重点疫病感染抗体、病原检出率处于低位。
加强体系队伍建设,提高监测能力
注重体系完善与队伍培养,构建长效机制,提升全省动物疫病监测效能。
完善兽医实验室监测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意见,制定建设标准,建立长效机制,推进考核合格证续展和检测能力比对。2022年起将第三方检测机构纳入检测能力比对范围,规范检测活动管理。逐步形成以省、市、县三级兽医实验室为主,第三方检测机构以及科研院所为补充的多元兽医实验室监测体系。
开展监测诊断技术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办培训,提升技术实操能力,覆盖群体广泛,受益对象多元。形成了“省带市、市带县”传帮带模式,全省疫控机构实验室检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等能力不断增强。
举办技能竞赛。组织7届省级动物疫病防治员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促进业务能力提升。
创新工作机制,增添监测预警活力
推行绩效评价,深化联防联控,加强战略合作,破解技术难题。
推行绩效评价、探索效能评估。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价办法,细化评价指标与分值设定,通过绩效激励机制,有效提升全省疫控机构在动物疫病监测诊断方面的专业水平;积极探索全省疫控系统效能评估(PVS评估),深入基层开展综合调研,推进基层兽医服务体系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深化联防联控。联合科研院所、省卫健委等单位,扩大监测面和信息渠道,实现资源共享,服务防控决策,破解疫病风险评估难题。与省疾控局等单位召开禽流感联合监测工作会商会、布病联合防控会;中心系统推进湖北省布病风险预警预报信息系统模型建设。各方达成共识,加快推进相关工作,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构建“人—动物—环境”的立体监测网络,将联合监测等工作打造成为湖北人畜共患病防治的亮点工程。
加强战略合作。与多家单位签订协议,联合推广新型产品、科研成果,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围绕动物疫病预警预报以及基层需要解决的生产实践问题,从实践中提炼科研和技术推广课题,以问题为导向为监测预警工作增添活力。
积累科研成果,提升综合实力。充分利用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科技项目等平台,开展技术服务和科研合作,推动疫病防控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近年来:
参与部、省级科技项目5项;
发布地方标准21个;
取得科研成果14项;
发表中英文论文18篇;
单位内部拥有科技人才15位,华中农大产业导师8位,省级科特派或三区人才8位;
印制出版物10本;
组织线下培训8次;
自2024年起设立并组织13期南湖讲坛,为疫病防控事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