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夷陵:强芯活脉固本 富民厚生强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在湖北夷陵有一群青年兽医,他们都姓“农”爱农,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他们踩在前辈的肩膀上,始终坚持“强芯活脉固本,富民厚生兴邦”的民本思想,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人生的根本追求,为全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县域样板接续奋斗。

强芯:筑牢畜牧产业发展之基

畜禽种业是畜牧产业的“芯片”。近年来,湖北夷陵坚持“外来品种国产化,地方品种产业化”的策略,立足湖北鄂西地区地方优良品种(宜昌白山羊、夷陵牛、恩施黑猪、清平猪等)资源,通过联合科研院所开展联合育种攻关,培育出抗病性强、市场认可度高的新品种或者杂交种,既保留了传统风味,又提升了个体生产性能。夷陵持续加大三峡畜禽养殖示范园及三峡屠宰加工园区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建立健全畜禽产业链生态,强化终端区域品牌创建与销售服务,筑牢产业发展根基。在探索“一村一品”的道路上,创新“以消促保”的地方优良品种资源保护模式,大力推广土黑猪、土鸡、土黄牛、白山羊等经济杂交种,开展生态示范村创建,为农户提供优质种源与市场服务支撑,让“土品种”焕发“新活力”。

活脉:健全兽医社会服务体系

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平台是畜牧产业的中枢系统。湖北夷陵正在依托全区基层防疫队伍等构建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软件平台将全区畜牧产业链各环节服务主体与小农户联结起来(预计5月份上线试运行)。计划通过政府购买部分公益性服务的方式,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经济更加公平合理,真正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促进农业降本增效。

富民:政府引导完善扶农机制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由本土优质企业托管小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借鉴集团公司代养模式经验发展OEM农业,完善扶农政策,建立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利益联结机制,旨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增活力。以山林牧语农业发展(宜昌)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含脱贫户)+电商”模式发展生态黑猪为例,由公司提供土黑猪苗,并聘请当地社会化服务组织村级防疫员担任技术场长,按照《宜昌市生态猪生产技术规范》进行饲养管理指导,全程不饲喂全价颗粒料,养殖周期达到9个月以上(出栏体重一般不超过135kg,具体根据膘情和行情定)。

据山林牧语公司米总介绍,生态黑猪肉很受北上广等地客户青睐,目前公司回购每头可为农户增收80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如果夷陵区实施“学生优质蛋白保障计划”,按照现有在校生5.6万人、每人每天摄入优质肉0.2kg、一年270天,以及每头生态猪产80kg的标准进行测算,外销按照当前3000头/年规模,全区生态猪生产供给需求至少4.08万头。假如每个农户年生产10头,预计可为4080个农户增收3264万元。后期公司还将与区内各大景区合作,目前已与宜昌百里荒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通过“会员切割”等商业运营模式,将优质畜禽产品与旅游景点消费相结合,拓宽销售渠道,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下一步,夷陵“疫控先锋”将进一步加大企农结对帮扶力度,当好畜牧“店小二”,扛牢湖北建成支点的“三农”使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抓好高楼大厦和园区建设这些“显绩”的同时,着力抓好那些能促进普通老百姓创收的“潜绩”。坚持“区域化、集团化”链式发展思维,整合辖区内外农业产业优势资源,努力搭建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与风险防范机制,建立规模企业与小农户利益共同体,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助推强区建设。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中国畜牧业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