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奶业深度调整可能在下半年出现拐点

历经三年底部调整,我国奶牛养殖业进入加速变革期。多家原奶上市公司近期发布财报显示,2024年我国原料奶产量4079万吨,出现2018年以来首次下降,牧场产能出清节奏明显加快。提高奶牛单产、淘汰低产牛只,成为奶牛养殖业实现降本增效、提高盈利能力的共同举措。

业内分析认为,在此轮行业整合中,将有大量效率较低的中小型奶牛牧场被淘汰,适当压缩产能有利于缓解当前奶源过剩、奶价低迷的局面,本轮奶业深度调整可能在下半年出现拐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原料奶(生鲜乳、原奶)总产量4079万吨,同比下降2.8%,是2018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分季度看,四个季度原料奶产量增速分别为5.1%、2.1%、-5.8%、-9.0%,产能出清节奏明显加快。

供需矛盾突出,导致我国奶价、牛价均近年来保持低位运行。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8月—2024年12月,全国平均原料奶价格由4.4元/公斤下降至3.1元/公斤。2024年,奶业主产省生鲜乳均价为3.32元/公斤,同比下降13.5%。

受国内奶价下行及国际市场乳品价格上涨双重影响,我国对进口乳品的依赖持续降低。2024年,我国进口各类乳制品276.8万吨,同比减少9.5%,连续第三年大幅下降。其中,进口干乳制品204.6万吨,同比减少8%;进口液态奶72.3万吨,同比减少13.5%。自2024年5月起,对国内原料奶生产有重要挤出效应的进口大包粉,均价开始超过国内原料奶价格,这一现象被中国圣牧形容为“近十年来首次出现”。

尽管产能加速出清、国际奶价上涨、饲料价格下降利好国内奶牛养殖业,但受制于下游需求增速放缓,目前原料奶供应依旧宽松,行业调整尚未完成。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发布的《农产品供需形势月报》显示,2025年3月,奶业主产省生鲜乳收购价每公斤3.08元,环比跌1%,同比跌13.1%。当前生鲜乳供需矛盾仍然凸显,供给相对过剩压力依然较大。

面对当前困境,降本增效成为奶牛养殖业关键词,两个明显动作是提高单产,同时加大淘汰低效牛只,优化畜群结构,但也导致不少牧业公司生物资产公平值变动减出售成本所产生的亏损加大,进而影响2024年利润表现。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王加启表示,未来全球与中国奶业的可持续发展须注重三方面的科技创新。一是降低成本,减少奶牛养殖对大豆的依赖。二是在质量安全方面,守牢奶业的生命线。三是只有把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摆在首要位置,才能真正推动奶业以及整个农业可持续发展。

“当我们谈到可持续奶业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奶业本身,更应该思考粮食产量与奶类产量的合理比例,这是实现保护土地和提高土地效能的重要标志,同时,肉、蛋、奶的合理比例是实现人类健康膳食的重要标志,这两个标志是我们面临的真正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开展合作研究。”王加启说。

随着奶价触底及降本增效发挥作用,原奶上市公司经营指标开始改善。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近期发布的畜产品和饲料集贸市场价格情况显示,2025年4月第5周,内蒙古、河北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为3.08元/公斤,环比前一周上涨0.3%。全国牛肉平均价格69.53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0.7%。10个主产省份牛肉价格63.42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1.1%。

对于今年奶价走势,有公司认为,终端需求变化的超预期,原奶产能释放速度的超预期,带来此轮奶价下行。预计2025年原奶供需格局整体比2024年好一些,上游产能优化趋势还在延续。一方面,今年以来牛肉价格开始上行,牧场退出意愿会增加;另一方面,4月份由于关税原因,饲料价格有一些上涨,也会加快上游产能出清。总体来看,大趋势是朝着供需平衡方向发展,特别是三季度有双节,预计原奶供需能实现阶段性平衡。

另外,有分析预计,在此轮供给侧整合中,将有大量效率较低的中小型奶牛牧场被淘汰,大型高效牧场经营者将获得更好的竞争地位。2025年下半年,原料奶市场将恢复供需平衡。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中国农机化导报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