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巴西农村发展与家庭农业部部长保罗·特谢拉率团访问中国农业大学,重点围绕农业机械化合作展开交流。
科技小院落地巴西,中国农机助力增产增收
2024年,中国农业大学联合16家中国农机企业及巴西有关机构,在巴西北里奥格兰德州和巴西利亚建成两座“中巴家庭农业机械化科技小院”。该项目开创性地整合了科技小院、联合实验室、农机企业与示范农场资源,形成多主体协同创新平台。截至目前,科技小院已向巴西输送62台中国制造中小型农机及60余套大数据系统装备,覆盖播种、收割全链条。
在巴西北里奥格兰德州阿波迪地区,中国农机的应用使生菜、香菜生产效率提升6至7倍,农户收入增长近80%。重庆鑫源农机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收割机在巴西农户试用期间,每小时作业面积达2—3亩,效率提升60%。巴西利亚科技小院则通过中国自主开发的家庭农业生产大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作物长势、气象及土壤墒情实时监测,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为推动农机合作,巴西政府针对中国农机产品实施关税优惠政策,并启动1000万雷亚尔“巴西水稻项目”,其中270万雷亚尔专项用于采购中国水稻联合收割机。中国农机企业通过“中国农机核心部件+巴西发动机”模式,开发出适应当地的小型农机,显著降低家庭农户生产成本。
高校牵头构建“产学研外”联动模式
中国农业大学创新提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外交”一体化合作机制,由工学院教授杨敏丽团队牵头,联合巴西圣保罗大学、巴西利亚大学及巴西半干旱研究所,共建家庭农业机械化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特谢拉部长在访问期间特别强调青年合作的重要性:“中国农大学子与巴西青年在科技小院并肩工作,为农业交流带来新视角。”目前,中巴联合学院已培养120余名双学位学生,两校科研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巴西圣保罗研究基金会联合资助,开展玉米病害防治、智慧农业等前沿研究。
从实验室到田间:中巴合作惠及全球南方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钟登华表示,未来将深化在农业机械等领域合作办学,并拓展与巴西半干旱研究所的联合研究。特谢拉则指出,中巴农机合作模式对拉美国家具有示范意义,“我们正筹备金砖国家农业部长会议,期待将中国经验推广至非洲和整个南方国家。”
随着中巴农业合作进入“黄金50年”,科技赋能的农业机械化正成为两国携手消除饥饿、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新纽带。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中国农机化导报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