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张知识漫画带你了解中华白海豚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今天,有13幅知识漫画正等着带你走进一个神秘的海洋世界——那里有会“变色”的海豚宝宝,出生时灰黑如岩石,随着成长慢慢穿上带斑点的“花衣裳”,最终变成优雅的粉红色;有“自带雷达”的海豚妈妈,用头顶呼吸孔喷出的水汽柱丈量海面,靠回声定位为幼崽探明游动路线……

每一幅漫画都像是一把钥匙,既能打开中华白海豚千万年进化的生存密码,也能照见它们当下面临的生存挑战。它们既是海洋生态的“晴雨表”,也是需要人类守护的“脆弱邻居”。

今天(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这份特别的“礼物”,不仅想告诉你白海豚如何在海里“过日子”,更想让你看见:当它们的栖息地被破碎化分割,当脆弱的皮肤被渔网划伤,当回声定位信号被船舶噪音干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正在经历怎样的连锁反应。跟随漫画的指引,我们既能惊叹于自然演化的神奇,也该读懂它们无声的求救——这,正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所在。

一起看漫画吧!👇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英文名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闽台地区俗称“妈祖鱼”。瑞典博物学家佩尔·奥斯贝克(Pehr Osbeck)于1751年在广东珠江口首次记录该物种,并于1765年命名,后被归类为 Sousa chinensis(Osbeck, 1765)。中华白海豚是近海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物种、伞护物种与旗舰物种,其种群健康状况可反映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健康程度,具有显著的生态、科研、保护与文化价值。

大约5000万年前,一种名叫劳氏兽的早期哺乳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它们逐渐适应水生环境,重返海洋,成为鲸类的祖先。经过漫长的演化,它们的后代演化出中华白海豚等现代鲸类。中华白海豚是一种“会变色的海豚”。它们的体色会随着年龄变化:初生时为灰黑色,青年期出现黑白斑点,成年后斑点逐渐褪去,最终变为我们熟悉的粉红色。

鲸类由陆生哺乳动物祖先“二次入水”演化而来,前肢逐渐转变为鳍状结构以适应游泳,后肢则逐步退化。中华白海豚的两侧胸鳍正是其远古前肢的演化产物,内部仍可见肱骨、桡骨、尺骨和多个指骨,保持了早期陆生哺乳动物前肢的基本骨骼布局。尽管它们外形上已无后肢,但在体内仍可见一对退化的小骨,是祖先后肢演化遗留下的痕迹。

中华白海豚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动物,必须定期浮出水面,通过头顶的呼吸孔进行换气。每次呼吸时,它们会迅速将肺中的废气通过呼吸孔喷出,同时吸入新鲜空气。这一过程通常伴随着一股明显的水汽柱,这其实是呼出气体中的水分在接触冷空气后凝结形成。它们通常每隔1–3分钟呼吸一次,潜水时可屏气2至4分钟。

白海豚的日常游泳速度约为每秒2至4米,短距离冲刺时可达6米每秒,约是人类自由泳世界纪录(约2.2米/秒)的两倍。

中华白海豚具备发达的回声定位系统,可依靠声波在水中的传播与反射来识别猎物、感知环境与进行导航。它们能够发出三类主要声音信号:哨叫声(whistles)用于个体识别和社会交流,回声定位信号(clicks)用于探测和定位目标,脉冲信号(burst pulses)常用于近距离交流或表达紧张情绪。此外,白海豚还会利用跃出水面、拍水、贴靠身体等行为语言与同伴沟通,形成复杂的社会性交流体系。

中华白海豚属于齿鲸,和人类一样有牙齿,但它们的牙齿细长且尖锐,主要用来抓住和固定猎物,而不是用来咀嚼。在捕食时,白海豚通过回声定位发现猎物,迅速游动追捕,再用牙齿夹住,整条吞下,不进行咀嚼。它们的主要食物是河口地区的中小型鱼类,如鲻鱼、鲱鱼和石首鱼,有时也会捕食头足类,如乌贼和小鱿鱼。白海豚的食谱会因区域和季节有所变化。

中华白海豚是机会主义捕食者,会灵活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各种机会获取食物。野外调查发现,它们常会尾随作业中的渔船,趁机捕捉被渔网驱赶或逃逸的鱼类。有观察记录显示,白海豚有时还会从水母的触手中取食被困的小鱼。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白海豚也会开展合作捕食行为。个体之间通过配合,如驱赶、包围或轮流进攻等方式,共同围捕鱼群,有效提高捕食效率。

中华白海豚是社会性的动物,通常以小群体活动,一般由三至十头个体组成,其中常见为五至六头。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切,互动频繁,关系越亲密,共同活动的时间通常越长。海豚宝宝出生后,会在母亲身边生活两到三年,学习觅食和社交等生存技能。在个别情况下,有观察显示某些个体可能会与母亲保持较长时间的联系。

中华白海豚没有固定的配偶。在繁殖季节,经常可以看到几头雄性一起追逐同一头雌性,争取交配的机会。不论是雄性还是雌性,通常都会和不止一个异性交配,这种方式有助于增加后代的基因多样性,提高后代的生存潜力。怀孕后的雌性会独自抚育幼崽,直到小海豚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中华白海豚是定居性物种,通常终生生活在固定的海域。它们一般在出生的海域内活动,很少长距离迁移。这种定居行为使得它们对特定栖息环境有较强的依赖,尤其是河口、近岸及浅海区域。正因为如此,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状况高度依赖于其生活海域的生态健康和环境稳定,也使得保护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尤为重要。

填海造陆、近岸养殖和海洋交通等人类活动占用了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使原本连贯的生活环境变得支离破碎。栖息地破碎化不仅减少了白海豚的生存空间,还干扰了它们的觅食、繁殖和社交行为,甚至可能导致种群隔离,严重威胁中华白海豚的生存与繁衍。

人类活动还可能直接威胁中华白海豚的生命安全。海洋中的废弃物,尤其是“幽灵渔网”和废弃绳索等渔具,容易缠绕白海豚的鳍、尾巴或身体,导致它们受伤、行动受限,甚至感染或溺亡。此外,繁忙的近岸航运活动增加了白海豚遭受船舶撞击的风险,这类事故可能对白海豚造成严重创伤甚至致命伤害。

我国是全世界中华白海豚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国家。在东南沿海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的近岸浅海及河口水域,共分布着9个相对独立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其中,珠江口海域拥有全球最大的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约为2500头。

然而,由于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航运和渔业等人类活动的干扰,以及种群之间缺乏有效的基因交流,所有种群都面临不同程度的种群数量下降。

看完这13张漫画,你是否记住了粉色海豚的生存智慧,也了解了它们的生存困境?保护中华白海豚,就是保护海洋给人类的馈赠——从减少海洋污染到守护它们的栖息地,每个微小行动都在为这些“海洋精灵”撑腰。

接下来,我们还会根据漫画推出周边产品,把白海豚的故事变成看得见的守护:可能是印着它们变色过程的明信片,或是记录合作捕食场景的徽章……用这种方式,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走进日常生活。期待与你一起,用目光关注、用行动支持,让粉色的身影永远跃动在蔚蓝海面。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智渔”微信公众号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