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黑龙江省接连上演两起濒危物种保护行动,成功救护两尾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氏鳇。
5月27日凌晨,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渔民胡金龙在黑龙江流域正常捕捞作业,上午6时收网时,发现一尾体型庞大的鱼误入网中。“收网时感觉特别沉,拉上来一看是条大鳇鱼,特征和宣传册上的一模一样。”胡金龙回忆道。意识到可能捕到保护动物后,他立即停止作业,并第一时间拨通渔政值班电话。萝北县渔政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接到通知后迅速响应,执法人员即刻赶赴现场,同时联系黑龙江省水生动物资源养护中心请求专业支持。经确认,这尾误入渔网的大鱼为被誉为“水中活化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氏鳇,体长2米、体重约200斤,推算年龄在25年左右。因在渔网中挣扎,其胸鳍、尾鳍和尾部侧骨板出现擦伤。技术专家对鱼体进行全面检查,并及时在江中处理受伤部位、涂抹消炎药。经评估,该达氏鳇整体状况良好,仍具备野外生存能力。
同一天,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渔民卜俊明作业时,误捕到了一尾体型更大的达氏鳇。经测量,这尾雌性达氏鳇体长达到2.73米、体重约300斤。发现误捕后,卜俊明迅速与当地渔政部门取得联系。逊克县渔政部门联合省水生动物资源养护中心专家迅速到场,对这尾达氏鳇进行妥善处理。
据悉,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长期持续加强渔政管理,一方面强化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另一方面通过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平台,广泛开展渔业资源保护政策法规宣传,渔民规范生产、安全作业和守法意识明显提升。同时持续加大增殖放流力度,2016年—2024年,黑龙江全省累计向黑龙江投放达氏鳇和施氏鲟苗种超1100万尾,有效补充了水生生物资源,推动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在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及时组织下,黑龙江省水生动物资源养护中心技术人员与两地渔政部门协同努力,两尾达氏鳇得到及时救治,于当日放归误补江段。两起救助行动中,渔民“发现即上报”的自觉行为,彰显了黑龙江省渔业资源保护宣传成效。此次成功救护,不仅是对单一濒危物种的保护,也是黑龙江省在渔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所做努力的缩影。
渔业资源保护相关人士表示,渔民保护意识的显著提升、渔政部门的快速响应处置,以及养护机构的专业救护,共同构筑起生态保护屏障,为黑龙江流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积极动能。未来,随着各方协同合作持续深化,黑龙江流域的渔业资源保护工作将迈向更高水平,更多珍稀物种将在此繁衍生息,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新图景。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