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产能调整还将持续,积极因素逐渐显现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1-4月我国乳制品产量933.1万吨,同比下降3.1%,但4月产量229.5万吨,同比增长0.3%,出现回暖势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垦乳业联盟秘书长董晓霞看来,目前行业亏损面未出现明显好转,行业产能调整大概率仍会持续,何时调整到位主要取决于需求侧的恢复情况。

乳制品行业近年来一直处于调整状态,从最近的各种统计数据看,有行业观点认为行业将在下半年迎来拐点。对此,董晓霞认为,生鲜乳供大于求局面仍持续,下半年过剩压力将有所缓解。今年一季度牛奶消费增长乏力和奶牛产奶高峰期叠加,使得二季度奶源阶段性过剩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奶牛养殖整体仍处于深度亏损。二季度末,随着夏季热应激的到来,生鲜乳产量将呈现下降趋势,即国内供给会有所减少,过剩压力预期或有所缓解。

董晓霞分析,拐点具体出现时间不好确定,行业好转的积极因素逐渐显现:一是生鲜乳产量不再惯性增长,行业内合理控制产能已成共识,二季度生鲜乳产量同比增幅有望首次转负,平均奶价有望高于去年同期。二是进口乳制品的价格优势减弱,2025年一季度,美国、欧盟和大洋洲的黄油和全脂奶粉批发均价每吨分别同比增长了11.5%和12.1%,进口大包粉已无价格优势,尽管受生猪养殖恢复、新兴消费场景扩张、企业避险动机“囤货”行为等影响,2025年一季度乳制品进口较快增长,但没有后续继续大幅增长的动力。三是养加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消化部分过剩奶源,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支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山东、河南、宁夏、内蒙古等地区养加一体化持续发展成果显著。

当前行业亏损面未出现明显好转,行业产能调整大概率会持续。2024年2月以来,我国奶牛存栏数量呈总体下降趋势,2025年3月末的荷斯坦奶牛存栏同比减少了约37万头,但由于牛群结构优化、单产水平的提升,原料奶产量调整并没有存栏显著。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一季度牛奶产量892万吨,同比增长了1.7%,比去年同期增幅降低3.4个百分点,说明当前行业仍处于产能调整期。考虑行业亏损面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未来一段时间行业产能调整仍将继续,即奶牛存栏仍将减少。此外,根据尼尔森数据,2025年一季度我国乳制品消费继续走低,同比降幅为4.3%,其中常温白奶同比降幅为7.5%,奶粉同比降幅为1.1%,且呈现线下渠道向线上渠道转移的趋势。因此,行业产能何时调整到位,实现供需相对平衡需要重点关注消费恢复情况。

董晓霞表示,行业产能调整何时能到位,主要取决于需求侧的恢复情况。2024年5月起,我国生鲜乳奶价与国际奶价走势脱钩,明显低于国际平均奶价,当前处于近10余年来的历史最低位,行业从业者均希望行业产能调整越早到位越好。但是奶业产能调整何时到位不是单方面由供给侧决定的,还要取决于需求侧的恢复时间。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央广网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