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促进洪湖水产业高质量发展,市水产发展中心组织遴选了5 项符合绿色增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要求的渔业主推技术。具体技术指南如下:
一、小龙虾“四季有虾”绿色高效养殖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充分利用温棚土池和池塘精养等优势特点,通过全季节性优质种虾鉴定与选留、繁养分离、生态环境构造、时空资源配置、精准营养与投喂、水质生态调控等关键技术,构建小龙虾“四季养殖”模式及配套技术体系,解决“重虾轻稻”、高品质大虾占比小、集中上市和尾水排放等问题,全程做到不用渔药、精准营养与投喂,减少不良投入品的使用,提升小龙虾产品质量。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25年洪湖市小龙虾“四季有虾”绿色高效养殖技术推广应用面积1000亩。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做到了不用渔药、精准营养与投喂,生产过程中循环利用养殖水体盈余营养物质进行水生蔬菜的立体化种植,既实现了养殖尾水零排放,又生产了绿色美味蔬菜;相比常规虾稻模式和普通池塘模式,做到了不与粮争“地”,营养物质高效循环利用,“七钱以上”大虾亩产150公斤以上,高品质鱼亩产20公斤,绿色蔬菜亩产30公斤,产品质量提升,亩均产值超过5000元,养殖废水零排放。
(二)技术要点
1.养殖池工程化改造技术。池塘准备,精养池塘,面积5-25亩,坡比为1:2.5、水深1.2-1.8米,田埂上设防逃网。温棚土池,面积200-400平方米、坡比1:1.5-2.5、水深1.0-1.5米。温棚东西走向长42-62米,南北宽7-8米,顶部高2.8-3.3米,采用镀锌钢管框架结构,外附采光保温性能的塑料薄膜,温棚东西端设置通风门。底部配套微孔底增氧系统。精养池塘和温棚土池均采取在池埂斜坡底部四周距离塘埂底部1-3米处沿边设置繁养分区隔离网。隔离网高出池塘最高水位30-40厘米,通常采用乙纶网片附膜或防逃塑料膜等材料制作。
2.小龙虾绿色养殖生态生境构建技术。投苗前,基于苦草(改良型苦草)、伊乐藻、轮叶黑藻和菹草等水草的生物学特征及季节性特点。首先选取苦草(改良型苦草)作为全年的主要水生植物,然后在冬春季节搭配使用伊乐藻。在日常管理中,应控制伊乐藻和轮叶黑藻等水草的顶端不露出水面,确保水草的覆盖率保持在池底面积的60%左右。若覆盖不足,应及时补充。
3.小龙虾养殖水质生态调控技术。养殖期间,根据水质情况,每隔5-7天补充适宜量的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等)和有益藻等并配合使用全水溶型有机肥等来调节水质。此外在温棚土池模式还可以通过多级过滤系统、沉降反硝化系统和水生蔬菜种植系统立体化构建养殖水体营养物质的高效循环与利用体系。
4.小龙虾养殖精准营养与投喂技术。幼虾(10克以内)饲养阶段,应以投喂颗粒饲料(粗蛋白32-36%)为主进行投食喂养,根据水温和天气,日投喂量占存塘量虾体重的4-6%,每日投喂2-3次,并根据小龙虾养殖池的活动分布情况采取全池差异化的投喂方式。成虾养殖阶段,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28-32%)为主,辅以动物性饵料,根据水温和天气,日投喂量占存塘量虾体重的2-6%,每日投喂1-2次,以傍晚投饵为主,约占全天投饵量的70%,采取全池精准投喂方式。
5.高温和低温高效起捕技术。每茬小龙虾长至35克/尾以上即可起捕出售。采取适宜网眼大小的地笼进行起捕出售。高温期(7-8月份)和低温期(12月-翌年2月)将高温或低温期专用成虾捕捞装置布放于成虾养殖区,当捕获量比开捕时有明显减少时,可适当调节水位,促进小龙虾成品虾被捕。
(三)适宜区域
全市各地水资源丰富、适宜水产养殖区域均可。
(四)注意事项
1.注意小龙虾苗种投放密度在3000-5000尾/亩。
2.注意尽量避开与4-6月份的稻虾模式进行同窗期养殖,避免集中上市。
3.注意水草覆盖率密度不低于30%。
4.注意高温期和低温期池塘四周需要设置隔离网,避免小龙虾应激或繁殖打洞不利于起捕。
二、稻虾鳝生态综合种养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
2.提质增效情况。经济效益方面,可实现每亩田稻谷产量550-600公斤,小龙虾70-80公斤,黄鳝15-25公斤,每亩可实现产值5000元以上。该模式较虾稻种养模式,每亩可增加效益35%以上;较稻鳝种养模式,每亩可增加效益40%以上;较传统的水稻单作模式每亩可增加效益3倍-5倍。生态效益方面,该式中水稻农药化肥用量减少,虾鳝共处可以清除彼此的弱、小、病、残个体,产出的虾、鳝规格更大,病害更少,更易产出精品虾、优质鳝,提升养殖效益对周边环境无污染。
(二)技术要点
1.养殖稻田的改造与准备。养殖稻田的改造与准备。在冬季进行稻田改造,沿稻田田埂内侧2米开挖边沟,边沟上宽下窄,面宽3-4米,沟深1.0-1.5米,沟坑占比不超过总种养面积的10%。平整稻田,建设好配套的进排水、防逃设施。在3月底投放小龙虾苗种前,每亩稻田用生石灰75-100公斤泼洒彻底消毒,进水口用60目的网袋过滤。
2.小龙虾养殖。小龙虾养殖。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投放苗种,在生产实际中可根据天气情况酌情调整,规格240-300只/千克的苗种,投放量宜为6000-7000只/亩;规格160-240只/千克的苗种,投放量宜为5000-6000只/亩。按照虾稻共作养殖规程进行养殖和管理,商品虾捕捞时间宜为4月中旬至6月上旬,捕大留小,在6月底停止捕捞开始准备移栽水稻。
3.黄鳝养殖。在7月上中旬晴天上午投放黄鳝种苗,苗种规格为20-30尾/千克,投放密度为5-10千克/亩,养殖期间不专门针对黄鳝投喂饲料。第二年4月中旬至6月上旬起捕小龙虾时,虾笼内亦有黄鳝钻入,捕大留小,小个体黄鳝仍然将其放回稻田中,直到6月底小龙虾养殖结束时将稻田内黄鳝全部捕出。到7月份投放黄鳝苗种,转入下一个养殖周期。
(三)适宜区域
全市各地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土质为壤土或黏壤土的稻田,优先选择平原湖区稻谷低产田、低湖冷浸田。
(四)注意事项
1.小龙虾和黄鳝放养的时间。小龙虾苗种选择在3月底4月初、水温达到18℃以上后放养,黄鳝苗种选择在7月上中旬晴天且一周内气温无大幅度波动时放养。
2.小龙虾和黄鳝的放养规格。小龙虾苗种放养规格为4-6克/尾,黄鳝苗种放养规格为30-50克/尾,放养的苗种规格应一致。
3.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水稻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及农药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能使用对小龙虾、黄鳝有毒害作用的化肥和农药。
4.养殖围沟水位控制。保持围沟内长年有积水,尽可能保持土壤潮湿土壤潮湿,方便小龙虾以及黄鳝钻洞冬眠。
三、无沟化稻田虾稻轮作技术
(一)技术概况
1.技术基本情况。无沟化稻田虾稻轮作技术是在不挤占基本农田水稻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利用稻田闲田期养殖一季大规格小龙虾。相较于传统模式,该技术无需在稻田中开挖鱼沟、鱼凼,田间基础建设工程量小,管理周期短,既能增加养殖收入,还能改善稻田墒情,提升地力,同时,可有效控制小龙虾苗种投放数量,提高小龙虾养成规格和品质,实现“一田两用,虾稻双收”。
2.示范推广情况。2025年洪湖市无沟化稻田虾稻轮作技术推广应用面积5000亩。
3.提质增效情况。亩产大规格小龙虾120-150公斤、水稻500-600公斤。每亩小龙虾产值约4000元,利润约2500元。
(二)技术要点
1.稻田条件。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水质清新、给排水系统完善的稻田,面积5-20亩为一个单元,土质以壤土为好,田埂宽度不小于1米且结实不漏水。
2.田埂建设。刨开耕作层0.30米泥土,取耕作层以下泥土0.15-0.2米,加宽、加高田埂,埂高1.0米,底宽1.3米,面宽1米,坡比1:0.25左右。逐层打紧夯实,做到堤埂坚实、不渗漏,再将刨开的耕作层泥土回填整平复垦。田埂用40目塑料网布进行护坡。
3.防逃围栏。用厚塑料薄膜沿田埂四周围成封闭防逃墙,防逃墙应埋入地下0.1-0.2米,高出地面0.4-0.5米,四角转弯处成弧形。
4.水草种植。种草时间为2月中旬。稻田改造完,种草前加水0.15-0.2米,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10天后在田面上种植伊乐藻。伊乐藻以每穴10株为宜,每穴间距8×8米,均匀分布。视草生长情况添加尿素或复合肥,并慢慢提高水位,水深加至0.3米。
5.幼虾投放。3月中旬至4月上旬投放幼虾,投放幼虾水温以20℃以下为宜,一次放足。投放规格3-5厘米的幼虾5000-6000只/亩。选择适宜天气投放,投放前1-2小时,对虾池全池泼洒抗应激药物和增氧剂;投苗时均匀轻放到浅水区或水草较多的地方,让其自行进入水中。
6.小龙虾养殖管理
(1)饲喂:水温低于12℃时可少量投喂,水温达到12℃以上时增加投喂量,日投饵量以稻田虾总重的1%为宜;5月中旬后宜强化投饵,日投饵量为稻田虾总重的2%-6%;饲料宜均匀投在田面上和无草区。
(2)水位控制:2月中旬上水,水位控制在田面上30厘米(方便种草),种草后水位控制在0.5米。放苗后,气温28℃以下保持田面水位0.6米,气温超过30℃时,水位加深至0.8米,透明度控制在25-35厘米。
7.成虾捕捞。幼虾养殖30天后开始捕捞,6月中旬结束。采用地笼捕捞,捕大留小,地笼网眼规格宜为2.5-3.0厘米。
8.水稻种植管理。选择生育期短、叶片张开角度小、耐肥性强、株型适中、抗倒伏、抗病力强、产量较高的紧穗型晚稻品种。7月上旬插秧,10月底至11月上旬收割。边行密植保证水稻栽插穴数不少于1.1万穴/亩。采用两次晒田技术,第一次晒田时间为水稻封行后,大约插秧后40-45天,轻晒5天;第一次晒田5天后即可进行第二次晒田,约3-5天。
(三)适宜区域
全市各地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土质为壤土或黏壤土的稻田,优先选择平原湖区稻谷低产田、低湖冷浸田。
四、池塘大规格河蟹养殖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将河蟹养殖分为3个月和5个月两个阶段并在不同的池塘进行养殖,不仅通过实现了蟹种质量可控,而且为河蟹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实现了商品蟹规格的明显提升。
2.示范推广情况。2025年洪湖市池塘大规格河蟹养殖技术推广应用面积2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每亩节约成本200元;和常规河蟹生态养殖方法相比,采用“池塘大规格河蟹养殖技术”的池塘,河蟹产量增加20%以上,规格提升10%左右,每亩池塘增效1000元以上。
(二)技术要点
1.池塘要求
配备大、小两口池塘或将一口池塘用围网分隔成大、小两口池塘,大池塘与小池塘面积比约为3:1。
2.水草种植
小池塘11月份种植伊乐藻,大池塘在3月中旬左右种植轮叶黑藻,水草种植面积为池塘面积的50%左右。
3.饲料投喂
蟹种进入小池塘后,水温达到8℃就开始投喂;养殖期间按照“四定原则”投喂饵料。
4.螺蛳投放
大池塘在3月底投活螺蛳100公斤/亩,8月中旬投活螺蛳300公斤/亩。
5.蟹种放养
蟹种一般在1月前后放养,优先选择亲本规格较大的优质蟹种。配备大、小两口池塘的,小池塘蟹种放养密度为4000-6000只/亩,在5月10日前后用地笼捕捞小池塘的蟹种,将规格大于20克/只的蟹种挑选出来投放到大池塘,大池塘的蟹种密度为800-1200只/亩;用围网分隔成大、小两口池塘的,5月中旬直接撤掉围网,让小池塘的蟹种进入大池塘。
6.水草管理
定期割茬,蟹池底层水草要求顶端始终不露出水面。
7.水质底质
适时调控水位并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改良底质、水质。
(三)适宜区域
全市所有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土质为壤土或黏土的池塘。
(四)注意事项
1.水草覆盖率。整个养殖期间要求水草覆盖率不超过60%。
2.水草虫害。根据水草虫害的流行规律做好防控工作。
五、池塘花白鲢高效增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目前池塘养殖普遍情况,鳙鱼产量50公斤/亩左右,白鲢产量100-150公斤/亩,池塘中的饲料残饵和鱼类的粪便不能有效的转化和利用,高温季节蓝藻易发,鱼类疾病频发难控。根据养殖池塘实际情况、水体营养物质的转化、鱼类的消耗等,调整以鳙鱼为主、白鲢为辅的养殖模式,依托水产微生物应用技术,定向培育优质浮游生物,达到鳙鱼产量250公斤/亩、白鲢50公斤/亩。既改善并维持了良好的生态养殖环境,又提升了养殖效益。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25年洪湖市池塘花白鲢高效增产技术推广应用面积1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养殖池塘每亩可生产鳙鱼250公斤/亩、白鲢50公斤/亩,产值3300-3800元/亩,与以白鲢为主的传统养殖模式相比,每亩增效2000元/亩左右。
(二)技术要点
1.放养模式。亩套养鳙鱼0.25千克/尾以上100-120尾,0.15千克/尾左右白鲢10-20尾。
2.水质调控。每5-7天,定时定量使用芽孢杆菌、乳酸菌、菌藻营养精华等促进水体中富营养化物质的转化和利用,培育优质浮游生物,维持和稳定良好生态养殖环境。
3.日常管理。坚持每天巡塘,查看水质变化。
4.鱼病防治。遵循“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以中成药和微生态制剂预防来控制疾病。
5.科学捕捞。根据池塘中花白鲢存塘量、养殖规格、市场需求和行情,适时捕捞出售。
(三)适宜区域
全市所有水源充足、适宜开展水产养殖的区域及精养池塘。
(四)注意事项
按照“80:20”池塘养殖模式,以花鲢为主养,花鲢放养规格要大于白鲢规格。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洪湖市水产发展中心公众号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