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宜昌市动物防疫工作围绕“稳基础、争进位、创标杆”总体思路,多措并举补短板、强弱项,扎实筑牢防疫屏障,安全护航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1 强化培训赋能,提高专业素养。
各地先后启动“春防技能大练兵”,采用“理论+实操”集训模式,全面提高1100余名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
组织市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培训2次,重点围绕非洲猪瘟精准防控、牛羊布病无疫区建设、动物检疫智能监管等八个专题,累计培训400多人次,提高了市、县两级防疫队伍整体素质,奠定动物防疫工作坚实基础。
2 做实强制免疫,构筑坚实屏障。
据统计,全市春季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共注射口蹄疫疫苗386.07万头份、猪瘟疫苗329.9万头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1390.9万羽、小反刍兽疫苗46.2万只份,实现了应免尽免。
经检测评估,平均抗体合格率都达93%以上,超过部省标准,做到了真苗、真打、真有效。
3 规范物资管理,严堵制度漏洞。
各地根据省级最新文件精神,制定防疫物资管理办法。同时,将物资管理纳入市县两级免疫质效评估的重要内容,市县两级安排工作专班随机选择乡镇,上门指导服务。
通过多轮的培训、检查、整改,全市上下逐步形成了“把防疫物资当钱管”的行动自觉,确保了各地防疫物资管理的规范有序,为动物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4 落实惠牧政策,激活增养动力。
组织各地认真履行属地责任,广泛宣传动员,组织符合条件的规模养殖场主动申报动物防疫“先打后补”政策补助。
2024年,全市共申报976家规模场,占规模场总数的87.9%,预计财政直补资金达810.11万元,同比增长35%。政策红利惠及越来越多的养殖场,有效激活了群众养殖增收动力。
5 严防非洲猪瘟,筑牢安全防线。
上半年,全市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共排查重点场所31.9万个次,排查生猪716万头次;开展非洲猪瘟专项监测3405份。
(非洲猪瘟检查消毒点宜昌站)
持续开展“动监卫士-亮剑护牧”执法专项行动,立案查处违规调运畜禽案件5起,结案3起,罚款2.7万元,有效遏制了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的传播发生。
6 创新工作机制,提升防控效能。
全市完成畜牧数智平台一期建设,构建了“一屏统管、一网通防”防控体系,实现了疫苗耳标的信息化管理,布病防控引入了智能监管模块,全面提升了监管效率。
全市9个县市(含夷陵区)推动养殖主体自发成立自治组织,制定防疫公约,统筹人力物力,落实联防措施,形成了以“共同缔造”理念防控非洲猪瘟的新格局。
(长阳县柳津滩村联防联控试点)
夷陵区龙泉镇和鸦鹊岭镇成立社会化服务组织,全域试点动物防疫“先打后补”,全面承担政府委托的各项业务工作,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目前,试点范围已扩大至4个乡镇。
7 奋勇争先进位,升级综合实力。
制定《宜昌市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提升方案》,并结合各地实际个性化制定《争先进位重点任务清单》,聚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做实强制免疫、做细物资管理、做好监测预警、做精智能监管、做优疫病净化、做强基层队伍,力促全市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实力再升级。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