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猪价持续低位震荡,6月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一度跌至14.3元/公斤,同比跌超20%,较1月上旬16.1元/公斤的价格下降约13%。
不过,上市猪企的日子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难过。截至目前,已有14家生猪养殖企业披露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多数企业预计实现盈利,牧原股份等部分龙头企业更是实现超十倍增长。
猪价下跌,为何猪企却能大赚?成本控制能力成为盈利关键。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生猪养殖行业正在推动“反内卷”,核心目标是调控母猪产能、提振猪价。未来随着落后产能逐步退出,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具备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的头部企业有望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行业集中度有望再提升
从各公司销售数据来看,多数猪企今年上半年出栏量较去年同期增长,出栏前三名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和新希望出栏总数占比超78%,生猪出栏数量依次为3839万头、1793万头、844.93万头;东瑞股份上半年出栏76.5万头,同比增长约116.16%。
从销售价格来看,今年上半年猪企销售均价低迷。牧原股份上半年整体销售价格区间在14元/公斤至15元/公斤之间,其中6月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4.08元/公斤,同比下降21%;温氏股份6月毛猪销售均价为14.39元/公斤,环比下降1.98%,同比下降20.50%。新希望6月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4.18元/公斤,环比下降2.81%,同比下降21.53%。
在此背景下,生猪养殖行业正在推动 “反内卷”,国家相关部门也在倡导养殖行业减母猪、控二育、降体重。
有业内人士透露,近期多家猪企参加了 “生猪生产调度会”,会议提出了具体的生猪生产调控目标,将对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现有基础上调减100万头左右,降至3950万头。
“本次调控并不仅限于头部企业,而是面对整个生猪养殖行业。”正信期货研报显示, “生猪生产调度会”提出的调控政策包括优化生猪生产、加大弱仔淘汰力度、引导降低出栏体重。
目前多家猪企已开始着手推进控制能繁母猪数量,并明确了降重计划。例如,截至二季度末,行业龙头牧原股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减少5.4万头至343万头,连续两个季度调减。
招商证券分析认为,生猪产业“反内卷”的核心目标在于调控母猪产能、提振猪价。同时,经历前期的快速扩张后,大部分上市猪企资产负债率仍超60%,处于历史较高水平,猪企也有动力配合调减产能,以量换价,缓解债务压力。
三季度猪价有望反弹
上半年生猪养殖保持盈利归功于养殖成本下降,也有一些养殖户借助稳健的经营模式,成功将利润锁定在较高水平。预计三季度猪价有望反弹,但反弹空间可能不大。
近来猪价显著回升,则是由大体重生猪出清等多重利好合力驱动所致。6月份以后,随着大体重生猪出清,猪价开始触底反弹。部分鲜猪肉转冻品也缓解了猪肉供给压力。1月份至5月份,猪肉进口45万吨,虽然同比增加5.2%,但猪肉进口总体处于2017年以来的低位。此外,中央储备冻猪肉在1月份至5月份轮换,5次累计收储11.22万吨,对猪价反弹具有一定支撑作用。
从生猪养殖行业状况来看,上半年保持盈利,但盈利水平逐月下降。保持盈利归功于养殖成本下降。上半年,生猪养殖饲料及原料价格同比均下跌,如玉米、豆粕、育肥猪配合饲料平均价格分别同比下跌9.2%、8.8%、6.4%,推动育肥成本持续低位运行。
猪价后势如何走?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统计部经理刘通持谨慎态度。他表示,前段时间生猪价格稳步上涨,但上涨势头在上周已经呈现疲态。主要原因可能是生猪产能充足的状况没有明显改观。
华泰证券认为,短期而言,出栏体重的降低、二次育肥的管控有利于生猪库存的释放,短期库存释放或利好秋冬消费旺季猪价;中长期而言,能繁母猪产能的调减、整体出栏体重的降低有望利好明年乃至更长期的猪价。
国元期货研究表示,虽然月初养殖企业缩量出栏以及政策利好驱动,市场看涨情绪升温。但能繁母猪存栏保持稳定,叠加出栏节奏逐步恢复正常,市场供应充裕。需求侧受持续高温影响,终端消费持续低迷,叠加暑期学校食堂停采,导致屠宰企业订单量明显萎缩。当前市场,一方面供应宽松和消费疲软制约价格上涨空间;另一方面猪价下跌后,压栏惜售情绪及二育逢低补栏又对价格形成支撑。短期来看,多空因素博弈下,短期价格维持震荡格局。中期随着季节性消费回暖,需关注阶段性反弹机会。
朱增勇分析,三季度猪价有望反弹,但反弹空间可能不大。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6月份,全国新生仔猪的数量持续增加,预示着2025年下半年生猪供应仍充裕。近期部分地区二次育肥行为明显减少,出栏节奏逐渐平稳,叠加国家出台政策引导养殖场将生猪出栏活重控制在120公斤左右,出栏重量将会逐渐下降,三季度供过于求的局面有望缓解。猪肉消费将会从全年低谷逐渐回升。综合来看,三季度生猪价格将延续季节性回升走势,市场整体将保持平稳运行。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上海证券部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