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在辽宁沈抚创新示范区的暴雨中,辽拓大益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辽拓大益”)的厂区里依旧车水马龙——一辆辆满载玉米收获机的货车冒雨发车,订单已排满。谁能想到,这家如今占据东北农机市场半壁江山、连续三年稳居辽宁农机购置补贴系统销量榜首,曾因一次大规模产品召回沦为行业笑柄;更令人惊叹的是,正是这场“笑柄”后的痛定思痛,让它在近三年以黑马之姿横扫东北市场,一跃成为全国玉米收获机领域的领军者。
起步即遭重创:500台试验品里藏着的市场密码
辽拓大益的农机之路,始于一场“跨界冒险”。2015年,做出口家具生意受挫的薛青(现任辽拓大益总经理),带着两个伙伴接手朋友的农机小厂,揣着“农机能挣钱”的梦想闯入行业。彼时的他们或许没想到,这个决定会让他们在几年后站上全国玉米收获机市场的前列,更没想到起步就要直面一场足以压垮企业的危机。
2017年,辽拓大益首款玉米收获机仓促登场。靠着“玉米收获机量大能挣钱”的判断,他们一口气推出500台前置剥皮的三行玉米收获机,却在短短一年内迎来180台的退货潮——机器在东北山区的坡地“站不稳”,轻则甩尾侧滑,重则爬坡熄火,3000万元的损失几乎掏空了企业家底。
“别人拿10台机器做试验,我们拿500台当‘试错样本’。”回望当年,辽拓大益人总说那场惨败藏着“破局密码”。正是180台退货背后的用户反馈,让他们看清了行业的致命空白:东北接近70%的山地丘陵地貌,根本没有适配的玉米收获机。当时市场上的机型多是“前轮大、后轮小”适合平原作业设计,在坡地如同“瘸腿走路”,而劳动力短缺的农村又迫切需要玉米收获机,山区玉米机收率不足20%的现实,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刚需。
这场代价惨重的“试错”,让辽拓大益彻底抛弃了“跟风仿制”的浮躁。他们把退回的机器拆了又装、装上又拆,带着研发团队扎进山沟沟,跟着用户一起下地,记录下坡地角度、土壤湿度、玉米倒伏程度等几百个数据。当同行还在比拼“收割速度”时,他们已经锚定了一个更精准的赛道:为东北复杂地形打造“能干活、少损失”的玉米收获机。
三年黑马突围:用“笨办法”啃下技术硬骨头
2021年,辽拓大益新厂区正式投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这家曾因退货潮陷入沉寂的企业,突然在东北玉米收获机市场掀起“黑马风暴”。背后支撑这场爆发的,是他们用五年时间啃下的三大技术硬骨头。
第一块儿硬骨头,让机器在坡地“站得住”。针对东北山地“坡度大、易甩尾”的痛点,辽拓大益打破传统“前大后小”的轮径设计,研发出“四轮同大”的机型。这种看似简单的改动,让机器抓地力大幅度提升,配合四驱咬死技术,彻底解决了坡地打滑问题。随后,针对泥泞地、湿滑地等极端环境,他们创新性地推出履带式玉米收获机,用“双泵双马达”转向系统替代传统推拉杆操纵,故障率显著降低。2024年,辽宁部分地区遭遇洪涝,轮式收获机集体“趴窝”时,辽拓大益最新研发的履带式玉米收获机派上了用场,一战成名。“去年销售了600台履带式玉米收获机。在众多用户中,有5位跨区作业的机手一年挣了75万元,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也跟着高兴。”辽拓大益董事长崔向前说。
第二块儿硬骨头,让粮食“少损失”。在农民眼里,“收获时掉的粒,比收回家的还多”是老难题。辽拓大益带着“0.3%损失率”的目标,死磕每一个细节:自主研发的齿状摘穗辊实现“低转速、高咬合”,把籽粒损失率从行业普遍的3%—5%压减到0.3%;板式甩刀粉碎技术让割台在雨后、霜冻天也能“不掉粒、不甩棒”;扒皮风选籽粒回收系统更是直接提升回收率——按每亩减少25千克损失计算,一台机器每年作业1500亩,就能多收37.5吨玉米。
第三块儿硬骨头,让产品“全地形适配”。东北垄距复杂,从平原到山区,从黑土地到沙土地,对玉米收获机的要求千差万别。辽拓大益没有选择“一款机型打天下”,而是硬生生研发出23款细分机型:针对25度以上坡地的八驱四转向机型、适合小地块的履带收获机……每一款都对应着具体的地形和气候条件。这种“笨办法”带来的回报是:在东北玉米主产区,每10台收获机里就有3台来自辽拓大益。
领军者的底气:从“卖机器”到“懂农业”的跨越
如今的辽拓大益,早已不是那个靠“试错”求生的小企业。4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辽宁省专精特新企业”等头衔加身,2024年玉米收获机销量达4200台,让它稳居全国行业前三。但比这些头衔更珍贵的,是它从“卖机器”到“懂农业”的认知跨越。
这种跨越,体现在对市场的敬畏里。他们从不盲目扩产,今年计划生产5000台玉米收获机却先造3000台,随时根据市场调整;建立二手机置换体系,让60%的新车通过旧车置换卖出,既保障农民利益,又稳定了市场销售。
这种跨越,体现在对趋势的把握中。面对“籽粒收获”的行业新需求,他们没有急于推出产品,而是先调研“卖粮难”的痛点——籽粒收获后3天内必须烘干,否则易发霉,于是公司考虑优先与农垦地区合作,推出适合规模化作业的大型玉米大豆一体式籽粒收获机,目标直指国际顶尖品牌美国凯斯。
更深刻的跨越,是对“农机本质”的理解。从2017年山区玉米机收率不足20%,到如今辽拓大益的机器能覆盖东北80%的山地丘陵玉米地,他们的产品不仅是工具,更是在弥补逐渐流失的农村劳动力。正如薛青所说:“农民买的不是机器,是能让他们‘少受累、多赚钱’的希望。”
2024年,当山东同行带着13个小组,总结了70多条“辽拓大益改进意见”推出竞品时,辽拓大益的车间里,新一代玉米收获机已经开始测试——它能通过北斗定位自动适配地形,还能实时测算损失率。从行业笑料到市场霸主,辽拓大益的逆袭或许没有捷径:不过是把农民的痛点当起点,把行业的空白当目标,用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在东北黑土地上种出了属于自己的“丰收”。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中国农机化导报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