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冈大力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建设,促科学技术与农业发展深度融合,农机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传统农时逻辑逐渐被改写,让当下“双抢”不再“抢”,实现“农业增速、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
机收减损技术促大面积单产提升
黄冈市农业技术促进中心聚焦主要粮油作物和重要农时,大力宣传推广机收减损技术,着力降低农作物收获环节的损耗,在推广示范过程中不断改良机械,以新机具、新技术革新促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
近日,在麻城市南湖办事处熊家岗村水稻取样田里,该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了早稻机收减损现场监测,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俯身操作取样框,逐粒捡拾散落稻谷,严格监测损失率。
通过同步指导黄梅县、浠水县、麻城市、蕲春县、武穴市开展早稻机收损失率监测调查工作,对比分析调查结果,全市2025年早稻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7%以内。
订单流水作业改写传统农时逻辑
金黄的稻浪间,数台收割机在黄梅县濯港镇吴元八村的早稻田里昼夜轰鸣。待农田灌溉之后,3台旋耕机紧锣密鼓翻整土地,2架无人机整装待发,准备随时播下晚稻种子。这场高效的农机“接力赛”仅用2周便完成了3.7万亩早稻收割与晚稻抢种。
黄梅县杨柳湖柏龙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表示,“过去因为全靠人工,早稻收不赢,晚稻种不赢,每天看着田里的稻子发愁,如今全程机械化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农机无缝对接更让‘双抢’周期压缩了50%,每亩成本至少降低700元”。
据统计,黄梅县2025年早稻收获面积3.7万亩,晚稻预计播种5.7万亩。全县八大主粮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83.05%,其中:早稻机收率98%,晚稻机插机播率80%以上。
截至目前,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9.2%,农机维修网点148个,农机合作社202家,省级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9家,新型农机经营服务主体实现了服务链条向耕种管收、产地烘干等“一条龙”农机作业服务延伸,服务内容向农资统购、技术示范、咨询培训、产品销售对接等“一站式”综合农事服务拓展。
烘干能力提升严把减灾保粮关口
浠水县依托区域农机服务中心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了13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建成烘干机中心19家,日烘干处理能力达1330吨,全力保障“双抢”期间早稻“应收尽收、应烘尽烘”。
黄梅县严防梅雨季强降雨的挑战,建立健全烘干体系,严把减灾保粮的“最后一关”,该县目前建有烘干中心34座、烘干机200余台,批处理能力达5600吨,相较传统晾晒方式提速5倍,显著降低稻谷霉变风险达80%。
截至目前,全市建有粮食烘干市场服务主体(烘干中心)156家,批处理能力达近2万吨,粮食烘干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规模效益显著,有效打通了粮食颗粒归仓“最后一公里”。
随着农机现代化进程加速,智慧农业不断重塑传统农耕模式、改写农时逻辑,人机协同、北斗智驾、智能巡检等农业生产新场景不断上演,农业发展科技范越来越足。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