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产业寻求突破方向

7月25日,以“绿色智能 乡村振兴”为主题的2025年丘陵山区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重庆启幕。这场由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主办,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分会、重庆鑫源农机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农业机械学会联合承办的行业盛会,吸引了来自农机管理部门、农机生产企业、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的150余名代表,共同探讨丘陵山区农机化破局之道。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经信委、科技局等单位代表到会祝贺致辞,重庆作为全国丘陵山地典型代表,正通过土地整治、场景适配等举措推动农机化率提升。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宁学贵作题为《我国农机工业发展情况》的主旨报告。他表示,上半年农机行业在多重挑战下依然稳步前行,整体业务收入增长约4%,展现出了行业的韧性与活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出口业务在面对关税壁垒、汇率波动、地缘冲突等外部因素冲击时,依然取得了37.1%的增长,呈现出“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喜人态势。在谈到丘陵农机装备的发展时,他认为,丘陵农机并不代表落后,而是应该结合使用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他建议,丘陵农机明确“小轻便宜”方向,强调行走系统优化,突破传统认知。同时在可靠性能上做加法,在功能配置上作减法,以满足丘陵地区的实际需求。他还表示,当前企业应进一步实现制造能力升级,部分投资扩产与破产并存;创新聚焦小型农机电动化及产品降本升级。当前国家战略和政策对农机工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胡志超作主题为《加快中国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思考》的报告。报告从农业现代化发展内在规律和历史逻辑、中国丘陵山区产业与技术背景、农机化发展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他提出“组合拳“策略:从顶层设计到多措并举,明确快速转运设备等六大研发重点,为丘陵山区机械化绘制路线图。

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朱晓岩副院长在《丘陵山区拖拉机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报告中揭示国内外丘陵拖拉机技术差异,提出坡地稳定性控制、狭小空间通过性等解决方案,智能拖拉机未来将集成高效作业与安全防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志杰副教授展示基于无人机遥感与深度学习的梯田路径规划技术,通过“最长曲边”算法为智能农机装上“导航仪”,破解黄土高原作业难题。

华南农业大学李君教授聚焦荔枝、柑橘等产业,提出“要素数字化-作业自主化-系统协同化“三阶段跃迁路径,感知-决策-执行一体化的闭环系统指明降本增效方向。

甘肃农业大学孙伟教授展示黄芪、党参等药材的精准移栽与低损伤采收技术,模块化设计适配不同土壤,推动西北中药材种植现代化转型。

西南大学谢守勇教授推出自走式混动播种机与收获机,有效解决小地块掉头难、漏播损伤等问题,为丘陵马铃薯产业注入机械化新动能。

重庆鑫源农机丁小兵副总经理提出“应用场景打造”与“装备创新”双轮驱动思路,划分平坝地、缓坡地、陡坡地等四大场景,以“全坡度划分+差异化整改+农机适配”方案推动行业共识。

会上鑫源农机首次开放农机核心技术共享平台,推动打破行业壁垒。与会者呼吁建立丘陵农机短板目录,整合资源加速技术转化。正如宁学贵所言:“丘陵农机不是落后产能,而是需要精准创新的蓝海市场。”这场思想盛宴,不仅为行业指明“绿色智能”发展方向,更以实际案例证明:当政策、技术、市场形成合力,丘陵山区的广袤土地终将变身农业现代化的“希望田野”。

“十五五”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发展需求研讨会上,专家聚焦地形复杂、作物多样的丘陵山区农机化痛点,共谋高质量发展路径。当前,丘陵农机在适应性、可靠性、智能化(如无人驾驶、智能分拣)及动力小型化等方面仍存短板,市场推广难度大、部分地区农机化率低。企业计划重点研发中小型农具、新能源混动及智能农机(如马铃薯、中药材相关设备),强调轻量化、高通过性与性价比。高校及科研机构期待深化产学研合作。与会专家建议建立丘陵农机短板目录,明确发展方向,构建“研、产、推、用”一体化创新体系,整合企业、科研机构等资源,推动技术快速转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为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与会专家们表示,将继续关注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的发展动态,积极为农机化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助力丘陵山区的农机装备水平将迈上新台阶。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中国农机化导报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