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荆楚大地创新发展的热土上,江城武汉正以其雄厚的科教实力与蓬勃的产业动能,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7月14日至18日,“燃青春星火志,领新质时代潮”青年群体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与作用途径调研实践队武汉分队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号召,怀揣着对时代命题的求索与青年担当的自觉,深入这片创新沃土,开启了一段聚焦前沿、解码青春的调研之旅。
简介
武汉实践分队由武汉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第十期培训班的7名青年学子组成,在校团委和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吕普生教授指导下,将目光投向青年力量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交汇点。在近一周的实践中,分队成员步履不停,先后参访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模态跃迁科技有限公司、巨视慧行(武汉)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湖北科技金融中心、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等六家各具代表性的机构。从互联网巨头到通信翘楚,从朝气蓬勃的AI初创到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再到孕育创新的高校科研转化枢纽,我们力图勾勒一幅青年在新质生产力浪潮中多维角色的全景图。
01 AI 江城新景 青创科技未来
--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
在武汉这座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城市里,人工智能正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7月14日上午,实践队走进百度飞桨,与李辉、周璐等企业代表展开座谈。这场交流,让我们得以窥见百度飞桨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践图景,以及青年在此间的生长轨迹。在百度飞桨的技术版图里,AI早已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从可视化巡检让电网运维更智能,到垃圾分类自动化让环保工作提效,再到“萝卜快跑”的车路云图技术模拟出行场景,飞桨框架与文心大模型如同隐形的“技术底座”,支撑着这一切从构想变为现实。
而这背后最亮眼的力量,当属青年。正如座谈中所言,飞桨及入驻企业的核心研发岗里,35岁以下青年占比极高。有人沉下心打磨“萝卜快跑”的算法细节,在智能交通领域攻坚技术;有人带着AI模型走进文旅场景,把技术翻译成市场需求,让创新真正落地。在这里,青年团队在协作中让技术长出“实用的翅膀”。这些年轻身影证明:人工智能的温度,藏在青年敲出的每一行代码里;新质生产力的活力,就写在他们把技术推向产业的每一步实践中。
02光史铭刻峥嵘 青春智启新元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月15日下午,实践队来到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调研。踏入公司总部大楼,我们率先走进光通信陈列馆。这座1400平方米的展馆,以“寻光启程、探光前行、追光奋进、携光致远、御光而上”五大主题,勾勒出中国光通信从“艰难跟跑”迈向“全球领跑”的奋斗轨迹。泛黄的科研手稿、简陋却凝聚心血的自制实验用具,无声诉说着先辈突破技术封锁的艰辛。正是这样代代传承的信念,推动着中国光通信砥砺前行。移步集团展厅,沿着总书记考察路线,烽火通信的创新脉络愈发清晰。从拉出中国第一根光纤,到布局5G-A、6G前沿技术,烽火的每一步都彰显行业领军者担当。展厅内,全球产业地图上烽火在法国、马来西亚等地的布局格外醒目,尽显全球化战略眼光。
烽火通信党群办王主任介绍:“如今,青年们正活跃在烽火研发、测试、市场对接各环节,用创新与专业,为光通信领域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他们以创新思维为笔、专业技能为墨,书写着光通信领域新的篇章。”
03沃土续燃火种 模态跃迁无界
--武汉模态跃迁科技有限公司
7月16日下午,实践队走进光谷创业咖啡——这个曾见证雷军初创足迹的空间,如今正孕育着另一群青年的AI梦想。模态跃迁科技有限公司,作为2023年诞生的AI创业公司,其核心团队平均年龄仅25岁,却已在教育、水力等领域搭建起多模态技术基座,成为青年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鲜活样本。这群年轻人的闯劲藏在细节里:公司每月给员工发放“探索基金”,鼓励体验前沿AI技术;跨专业成员组成“斜杠团队”,法学背景的员工为大模型注入合规思维,通信专业的行政主管用心理学调节团队状态。
正如方案工程师杨朋伟所说,“青年意味着更多试错机会,思维碰撞能擦出落地火花”。从雷军的创业火种到今天的模态跃迁,这片土地上的青年始终在用同一股劲证明:新质生产力的密码,就藏在敢想敢做的青春里。
04巨视智绘山河 锐意开拓新篇
--巨视慧行(武汉)科技有限公司
7月17日下午,实践队在巨视慧行(武汉)科技有限公司与王进涛、朱仁杰两位负责人座谈。作为深耕“AI+测绘”的本土科创企业,这里90后、00后员工占绝大多数,朱仁杰直言“公司的成果基本都是年轻人做出来的”。他们将卫星导航、视觉感知与AI技术融合,在自动驾驶、智慧港口等场景发力,核心团队多来自清华、武大等名校。青年在这里的成长路径很清晰:新人先专注一个领域深耕,3年后逐步接触多岗位工作,“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让刚毕业的年轻人能快速上手;公司对试错也很包容——曾有员工因电阻参数报错导致材料浪费,成本由公司承担,这种环境让年轻人敢于在复杂场景中探索。
王进涛表示,年轻人的冲劲和敢言最为可贵。正是这份特质,让他们在“AI+测绘”赛道不断突破,成为推动技术落地的重要力量。
05科技助力金融 青年促引实效
--中国工商银行湖北科技金融中心
7月18日上午,实践队走进中国工商银行湖北科技金融中心,这里的青年团队正用科技金融力量为新质生产力“输血”。作为服务科创企业的先锋队,中心里不少青年员工来自武大、华科等高校,他们带着数字技术背景,以“金融创新服务科技创新”的理念,持续探索金融支持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范式。
这群年轻人的优势藏在创新里:刚入职的青年员工收集到20多个可线上化的工作痛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针对性地推动多个数字化转型项目投产落地,推动科技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有人开发“科技专家系统”,让全行设备问题处理效率大幅提升。
科创金融
06珞珈蕴化珠玉 青衿破茧砺锋
--武汉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7月18日下午,实践队与武汉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洪座谈。作为连接校内科研与市场的纽带,中心已转化孵化20余家科技型企业,在新能源、大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成果显著。青年是转化实践的重要力量:“楚精灵”系统让胃肠镜检查效率提升300%以上,“卡脖子”技术之薄膜体滤波器制造、人形机器人关节优化和“拟人脑”设计等等,背后都有年轻科研人员的身影。
从这些转化中可以看到,“专家大师牵头、骨干教师担纲、青年学生落实” 的范式最为常见,比如道路检测项目,就由年轻职业经理人操刀将教授的项目成功推向市场。学校还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创客工场、珞珈创意园、武大科技园等孵化平台,积极对接科创基金、青创贷等支持。但成果转化仍有挑战:纯学生主导的专利转化较少,实验室里的“性能怪兽”遇上企业的“成本红线”,需要在极致性能与量产可行之间找到平衡,都还需要青年不断创新磨砺。
正如李洪主任所说,创业虽难,但青年要有“纵无凭借亦奋然前行”的锐志。
结语
这一周,同学们走进实验室、生产线等场景,聆听青年创业者的故事,感受青年工程师的锐气,理解青年科研人员的期盼,观察青年金融从业者的创新。在光谷资本大厦,模态跃迁青年分享“颠覆性思维”的碰撞;在工行金融科技中心,青年员工在框架中寻求“小小突破”;在武大科发院,青年在成果转化中扮演“抓落实”的关键角色。
这段实践经历,不仅是对武汉新质生产力发展脉动的切身感知,更包含着对青年一代在时代洪流中定位与使命的深刻思考。实践队记录下青年的独特优势与面临的共性困境,探寻着多样的角色定位与多元的作用途径,希望助推青春力量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奏响更为澎湃的乐章。
来源 | 武汉大学青年群体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与作用途径调研实践队武汉分队
编辑 | 王清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