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地方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上)

2025年8月

天津市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天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八月份高温多阴雨,水体溶氧波动大,是水产养殖病害高发期。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肠炎病等细菌病的危害加重。同时应关注锦鲤疱疹病毒病、鲤浮肿病、南美白对虾传染性肌坏死病潜在发病风险。

一 病情预报

(一)池塘养殖鱼类:易发生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肠炎病、缺氧症;同时应关注锦鲤疱疹病毒病、鲤浮肿病可能造成的危害。重点关注区域为蓟州、宝坻、武清、西青、北辰、宁河、静海。

(二)海水工厂化养殖鱼类:易发生溃疡病、烂尾病、腹水病。重点关注区域为滨海新区。

(三)南美白对虾:易发生弧菌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虾肝肠胞虫病、固着类纤毛虫病。应关注传染性肌坏死病的潜在风险。重点防控区域为宝坻、武清、西青、东丽、津南、北辰、滨海新区、宁河、静海。

(四)河蟹:易发生固着类纤毛虫病。重点防控区域为宝坻、宁河。

二 防治措施

(一)鱼类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加强对本市国家级原良种场、省级原良种场及重点苗种场的监测。

2.投喂含非特异性免疫物质以及抗病毒中成药等的饵料,提高养殖鱼类的免疫力、抗病力;改善养殖环境,减少鱼类应激。

3.对已检出阳性样本的池塘实行严格隔离制度;严禁检验阳性鱼用于其他养殖或繁殖;对阳性池塘养殖用水要进行严格消毒。次年春季要对该池塘进行彻底清塘后方可进行养殖生产;对已检出阳性样本的池塘至少再进行两年的监控,直至连续两年样本检测转为阴性后方可放开管制。

(二)养殖鱼类细菌病防治措施

保持池塘养殖用水的活度,减少病害发生。

2.根据养殖池水质及周边疾病流行情况,全池泼洒国标渔药消毒剂,对养殖水体消毒。

3.发病后,全池泼洒国标渔药消毒剂,病情严重时连泼两次,晴天、隔天泼洒;同时投喂含敏感抗菌药物成分的国标渔药药饵,连喂6d。

(三)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防治方法

改善养殖水环境;每半月全池泼洒一次国标渔药消毒剂。

2.发病后,全池泼洒国标渔药消毒剂;同时可投喂6d~7d的国标渔药药饵。

(四)对虾传染性肌坏死病防治方法

加强对养殖虾的病毒监测。

2.养殖生产中,注意保持养殖水环境的相对稳定;定期泼洒碘制剂进行水体消毒。

3.一旦发病,立刻对发病池塘实行全面隔离,以防病原向外扩散传播。

(五)虾肝肠胞虫病防治方法

1.加强水源水中蜻蜓卵及蜻蜓幼虫清除工作,防止外来生物携带病原感染养殖虾。

2.投喂生物饵料,需-40℃冷冻24小时后解冻再投喂。

3.在虾池中混养少量鱼,让鱼吃掉病虾,以阻断对虾病毒水平传播。

4.加强虾肝肠胞虫的检测,对发病塘虾及养殖用水进行严格管控。

(六)虾蟹固着类纤毛虫病防治措施

给池塘更换新水或泼洒国标渔药消毒剂,降低养殖水体有机物含量。

2.发病后,全池泼洒防治固着类纤毛虫病的国标渔药抗寄生虫药。

2025年8月

吉林省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吉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8月份吉林省平均气温24.8℃~29.3℃,极端天气可达33.6℃以上,受气温影响鱼类代谢速度加快,残饵、粪便剧增,水质易恶化,病原菌、寄生虫加速繁殖,鱼病发生概率增加。除高温天气,近几年8月份可能有1个~2个台风直接或间接影响吉林省,强风和暴雨可能破坏养殖设施,降水多可以改变池塘水位,影响水质,增加水体中悬浮物数量,使水质变浑浊,氨氮、亚硝酸盐增高,也可能引发pH值变化等问题,引发应激反应造成病害发生。为减少鱼病的发生,保障水产养殖的顺利进行,现将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分析如下:

一 病情预测

(一)草鱼:易发草鱼出血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车轮虫病、小瓜虫病、三代虫病、指环虫病、锚头鳋病、鲺病等。

(二)鲤:易发锦鲤疱疹病毒病、鲤浮肿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细菌性烂鳃病、车轮虫病、三代虫病、指环虫病、锚头鳋病、鲺病、黏孢子虫病等。

(三)鲫:易发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细菌性烂鳃病、车轮虫病、三代虫病、指环虫病、锚头鳋病、鲺病、黏孢子虫病等。

(四)鲢、鳙:易发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烂鳃病、车轮虫病、三代虫病、指环虫病、中华鳋病等。

二 防治措施

(一)预防措施8月份应按照常规疾病防控方法,继续加强相应措施。由于近几年气候多变,还应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的手段。如遇暴雨要做好水位控制,根据降水情况,合理调整池塘水位,保持水位相对平衡;水质调控方面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使用有机酸、生石灰等调节pH值。极端天气提前检查并加固养殖设施,如池塘堤坝、增氧机等,做好防台风、防洪涝准备。特殊情况需准备应急物资,如增氧剂、消毒剂等,以应对突发状况。台风过后及时调节水质,使用抗应激药物减少鱼体应激反应。

(二)治疗方法

寄生虫病:车轮虫病、小瓜虫病、三代虫病、指环虫病等危害各类主养品种,可通过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方法,使用国标渔药抗寄生虫药进行防治。近几年,锚头鳋、中华鳋存在抗药性等问题,抗寄生虫药的杀灭效果不好,因此在使用抗寄生虫药一个周期后,还应复诊检查,如无效果需更换药物。杀虫后需使用国标渔药抗菌药避免伤口感染造成的并发症。

2.细菌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是大宗淡水鱼易患疾病,高温季节暴发死亡率很高。细菌性肠炎病、细菌性烂鳃病是草鱼、青鱼的高发病,鲤、鲫、鳙等也有发生。可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国标渔药氯制剂、碘制剂等对池水消毒,内服抗菌药,如在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粉(水产用)等,同时投喂添加维生素、免疫多糖等的饲料,增强鱼体免疫力。对于夏季高发的各类细菌性疾病,应以预防为主。应保持优良的水质,以优质饲料进行投喂,坚持“四定”原则和“少食多餐”原则,根据天气、水质、鱼体活动和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投喂量。

3.病毒病:鱼类病毒病尚无针对性特效疗法。病毒性疾病重点在于预防,可通过增强鱼体免疫力进行防控,如投喂含维生素、免疫多糖的营养性饲料;改善养殖环境,定期换水、消毒,控制水质指标,保持良好水质环境;还可接种已批准的水产养殖用疫苗;发病后及时隔离、对养殖场所严格消毒,及时清理并无害化处理病死鱼,防止疾病扩散。

2025年8月

福建省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8月份虽然进入“立秋”和“处暑”,但是福建省各地仍持续高温。水生动物进入快速生长阶段,摄食旺盛,投饵量增加,残饵及排泄物增多,容易引起水质、底质恶化,易大量滋生病原微生物,是水产养殖病害高发期。同时,8月仍是台风、雷雨多发季节,养殖户应密切关注台风、强降雨等预警信息,加固养殖设施,加强生产管理,做好水质调控、科学投喂,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一 病情预测

(一)草鱼:易发草鱼出血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赤皮病、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锚头鳋病等,重点关注龙岩、南平、三明淡水池塘及龙岩水库网箱养殖区域。

(二)鳗鲡:易发鳗鲡疱疹病毒病、圆环病毒病、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拟指环虫病等,重点关注龙岩、南平、三明淡水工厂化养殖区域。

(三)罗非鱼:易发链球菌病,重点关注漳州淡水池塘养殖区域。

(四)大黄鱼:易发锥体虫病、白鳃症、春苗虹彩病毒病、刺激隐核虫病等,重点关注宁德、福州海水网箱养殖区域。

(五)石斑鱼:易发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刺激隐核虫病等,重点关注漳州海水高位池及工厂化养殖区域。

(六)大口黑鲈:易发虹彩病毒病、诺卡氏菌病、细菌性肠炎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等,重点关注龙岩、漳州淡水池塘及工厂化养殖区域。

(七)对虾:易发细菌性肠炎病、弧菌病、虾肝肠胞虫病、十足目虹彩病毒病等,重点关注闽南地区对虾高位池养殖区域。

(八)河鲀:重点预防弧菌病、刺激隐核虫病等,重点关注漳州养殖集中区域。

(九)鲍:重点预防鲍脓疱病、高温综合征、缺氧等,重点关注养殖集中区域。

二 重点病害防控措施

(一)大黄鱼春苗虹彩病毒病:病原为虹彩病毒,主要影响当年的大黄鱼春苗,流行季节为6月~9月,7月~8月为发病高峰期,该病可迅速蔓延,死亡率较高。病鱼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游动缓慢、食欲不振、体色变黑,部分病鱼下颌发红充血,解剖可见鳃苍白、脾脏和肾脏肿大、肝脏末端充血、发红等,肝常呈花斑状。

防控措施为:

(1)加强苗种管理:做好苗种产地检疫,选择健壮苗种进行放养,定期投喂免疫增强剂,提高鱼体免疫力。

(2)加强饲养管理:及时分箱稀疏,降低养殖密度;选用优质配合饲料,切忌过量投喂;确保水流通畅,以提高溶氧。

(3)加强病原检测。若发现鱼苗急性损耗,肝脏出血或整体发红等疑似病症时,应及时采集样品送至相关单位检测。

(4)一旦发病,立即停饵数餐,后减控饵料,施以渔用多种维生素和有保肝利胆、抗病毒效果的中药制剂予以控制。

(二)链球菌病:病原为海豚链球菌、无乳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主要危害罗非鱼。水温25℃~35℃时流行,高于28℃时易暴发。患病鱼游动异常,眼球突出,鳃盖内侧发红、充血或强烈出血。防控措施为:

(1)降低养殖密度,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改善水质,防止有害藻类和病菌大量滋生。

(2)高温期,减少饲料投喂量,开启增氧机。

(3)定期投喂大蒜素等提高鱼体免疫力。

(4)发现病鱼、死鱼应及时清除并做无害化处理。

(三)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原为鱼类神经坏死病毒,主要危害石斑鱼、鲈等海水鱼类,发病水温为 30度~32度。病鱼体色发黑,厌食,间歇性乱窜打转、呈螺旋状运动,离群或侧躺于池底,鱼体畸形,头部出血,眼球浑浊外凸,腹部膨大。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以预防为主:

(1)生产中选择健康无病毒的亲鱼进行苗种培育。

(2)消毒受精卵,灭活卵表面的病毒。

(3)对育苗室、育苗池和器具进行消毒处理。

(4)及时销毁病鱼,做好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