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破晓,花湖镇华山村还笼着薄雾。
村民梅水定推开院门,一群黑亮的小猪如撒开的“黑珍珠”,欢快地涌向屋后桃林深处。
山林、土猪、老农,在鄂州丘陵深处,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生态致富图景。
生态养猪
林间地头结出“金疙瘩”
去年,梅水定养的6头“梅花星”土猪,一头就卖出了7000多元。今年,他的猪栏里新添了16头猪仔。“年纪大了,出门打工难。”他指着桃林下拱食落果的猪群,笑意盈盈,“守着自家果园,养上十几头土猪,比外出打工强多哩!”
在华山村的果园里,“梅花星”土猪早已超越了家畜的角色,它是生态循环的“核心枢纽”:猪儿们是“除草工”,啃食林间杂草,疏松板结土壤;它们更是“施肥员”,粪便经无害化处理后,化作滋养果树的最佳养料。
“梅花星、梅花星,猪种好、抗虫瘟,赖粗食、荒野生,猪在坡上走,绿草变黄金。”这朴素的乡间小调,唱出了本土猪种的硬核价值。6月13日,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顺友率团队来鄂州,点对点指导梅花星猪养殖技术,把分段饲养、粗粮精喂、菌群发酵等科学门道送到养殖户“家门口”。
鄂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贯彻落实‘大食物观’,该局打出‘组合拳’——技术培训、信息推送、政策扶持、资金倾斜齐发力,在我市丘陵乡镇大力推广‘猪—沼—果(林)’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并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打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
如今,鄂州全市新增生态土猪养殖户超千户,土猪存栏量增长4万余头,直接带动农民增收5000元。曾经的撂荒地、荒山坡,在生态养殖的推动下正变身镶嵌在鄂州大地上的“绿色聚宝盆”。
高楼养猪
规模化养殖场的“智慧革命”
当梅水定在山林间照看他的“黑珍珠”时,20多公里外,两座26层的猪舍——中新开维“现代牧业大厦”格外醒目。这两座高楼猪舍,年设计出栏量高达120万头,堪称现代养殖业的“超级工程”。
这座“垂直农场”成为鄂州生猪养殖“防、检、建”三维攻坚的破局利器:智能环境控制系统精准调控每层楼的(温)湿度;创新的气动输送系统,通过密闭管道将饲料直接精准送达每头猪的食槽,全程隔绝外部污染,极大减少了人与猪、猪与猪之间的接触传播风险;全方位的生物安全防护体系、AI驱动的疫病早期预警系统等30余项专利技术,共同编织起“安全网”,养殖密度虽大幅提升数倍,防疫效率却逆势提高了90%以上。
智能化、集约化带来的直接效益是每头生猪养殖成本下降10%。“以前养一万头猪需要几百亩地和大量人工,现在一栋楼就能轻松容纳数万头,管理效率呈指数级提升。”中新开维技术负责人介绍。
林间与高楼
奏响产业振兴乐章
传统生态养殖与现代工厂化养殖“双翼”共振,谱写出鄂州畜牧产业振兴的铿锵乐章。
近年来,鄂州市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培育生猪、蛋鸡、肉禽等产业“亮点”,积极引导资金、人才和技术汇聚鄂州畜牧业。
在鄂城百万头楼房生猪、华容500万羽特色禽业、梁子湖百万羽高产蛋鸡和丘陵10万头生态土猪的四大养殖集群版图上,“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三级联动模式活力迸发。祥腾牧业、鹄志合作社等20余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全市70%的畜牧产能向现代化升级,撬动新增畜牧投资超30亿元。
从鄂州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全市2个万头养猪场正在扩大养殖规模,1个20万只的现代化、智能化高产蛋鸡场正在加紧建设;18家中大型饲料企业开足马力,为畜牧业源源不断输送营养;生猪屠宰场规范化改造、高水平禽蛋加工企业及总投资60亿元的中新开维食品产业园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从饲料加工智慧中控到粪污资源化利用系统,从AI疫病预警平台到畜产品安全溯源体系,鄂州市正将5G、物联网等“新基建”深度植入畜牧产业。这种“思维维度+技术高度”的双重创新,更催生出预制菜加工、生物制药等高附加值环节的百亿级闭环产业链,推动畜牧及相关产业产值向200亿元目标阔步迈进。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鄂州日报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