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农机:市场没有早晚 创新始终是本

“真没想到,公司研发的四行鲜食玉米茎穗兼收机,仅仅3个月就成功开发,连我自己都感到无比震惊!这与我们长期的技术积累分不开。”石家庄天人农业机械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天人农机”)总经理成东江谈及这一“壮举”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是什么让新品开发实现“百日突破”?又有着怎样的秘诀,使其在波谲云诡的市场浪潮中持续发展、积极转型?面对这些疑问,成东江给出的答案简洁而有力——“创新”。

从割台到玉米收获机:在市场痛点中开辟赛道

2004年,一次看似平常的契机,却成为天人农机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当时,时任石家庄天人化工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的成东江,经一所高校教授引荐,接触到玉米割台项目。“我当时心想,割台能有多复杂,说干就干!”然而,现实远比他想象的复杂。

彼时,国内玉米割台完全依赖进口,一台六行割台售价高达36万元,高昂的价格让农户望而却步,也严重制约了玉米种植产业的发展。同年5月4日,成东江与清华大学教授奔赴东北考察,亲眼目睹了当地农户的困难:大雪常常将玉米掩埋在地里,农户们只能等到第二年开春才能收获,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敏锐捕捉到这一市场痛点后,成东江毅然跨界,投身玉米割台研发。那段日子里,他带领团队整日埋首于图纸间,反复演算、修改,只为攻克技术难关。

经过不懈努力,第一台TR系列玉米直收割台研制成功,但在黑龙江农垦的演示上,下地即暴露出诸多问题。“我们边试验边改进,丝毫不敢怠慢。”成东江回忆道。2005年,黑龙江农垦订购了16台六行玉米割台,同时要求天人农机跟踪每台设备的使用情况和改进建议。为了收集这些宝贵的客户反馈,成东江带领团队每天跟着客户下地干活、了解情况。这些来自客户的意见,成为了日后产品开发的无价之宝。

一个新品的推广是不易的。当时,东北地区缺乏烘干设备,当地玉米含水率较高,加之高温易发霉,黑龙江农垦只得推行冬储玉米模式,要求在-15到-20摄氏度时收获玉米。这一极限条件,不仅考验着企业的服务能力,更对割台可靠性提出了严苛要求。也正是在这种磨砺中,“天人”牌割台逐渐站稳脚跟,最终成为市场领军者。

凭借玉米割台业务的深耕积累,天人农机稳步壮大。2008年,在“为何不做玉米收获机”的市场呼声中,公司顺势推出了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系列产品。从最初年产几百台,到去年稳定在1400台,再到今年预计保持在1300台,天人农机的玉米收获机业务始终保持稳健发展态势。

鲜食玉米收获机:用专业破解行业难题

近年来,玉米收获机市场遭遇疲软的同时,鲜食玉米市场却蓬勃兴起。鲜食玉米种植收益高,多为规模化经营,以往依赖人工收获,但随着农村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实现机械化收获迫在眉睫。然而,普通玉米收获机经过简单改进后用于鲜食玉米收获,破损率高达20%以上,远远超出国家标准规定的3%。

2021年,天人农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市场需求,毅然投身鲜食玉米收获机的研发。成东江坦言,推广初期困难重重:“大户们根本不信我们能将破损率控制在3%以下,直言‘不可能’。”为赢得信任,天人农机经历了三四年艰难的市场培育期。他们将鲜食玉米收获机发放到用户手中,并承诺“如果效果不达标,马上退钱拉回机器”。同时,公司在各地举办了大量演示会,让当地农户亲眼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天人农机的鲜食玉米收获机研发并非一帆风顺。起初,他们也尝试在普通玉米收获机基础上改进的路子,但无论怎么改进,收获效果都不理想。痛定思痛,公司决定走专用机型研发道路,最终成功推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鲜食玉米的破损率是关键指标,这与天人的割台技术相得益彰,助力产品逐步打开市场。成东江介绍,针对北方含水量稍低的黏玉米,公司采用板式割台;而对于更“娇嫩”的水果玉米,专门研发的立式割台能仿制人工手掰棒原理,破损率极低,深受国际市场青睐。

经过四年培育,天人农机的鲜食玉米收获机逐渐获得市场认可。“每年7月都是雨水季节,也是鲜食玉米收获的时节。今年,河北保定的机手使用我们研发的履带式六行鲜食玉米收获机进行作业,表现很好。”成东江告诉记者,正是这场“表演”,为天人农机带来了15位机手团购农机。今年,该系列产品成功打开了内蒙古、河北、吉林、黑龙江等多个新市场,并在上海政府采购项目现场演示中,两行和四行机型均表现优异。“今年销量预计达60台。”成东江信心满满,“明年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后,突破百台不成问题。”

全面数字化管理:为创新提速赋能

数字化是企业高效运转的核心引擎。自去年起,天人农机引入生产管理MES系统(新核云),实现全公司数据实时互联互通。从设计、生产报表形成、计划管理到采购、生产全流程,均实现了数字化管控。“通过MES系统,我们建成了全场景数字化工厂,实现生产过程透明化管理,破解了车间、库房、质检环节的信息孤岛,构建起完善的产品SN(含批次)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库存周转率与管理效率。”成东江说。

内功修炼离不开供应链协同。2025年,天人农机完成SRM(供应商协同管理)系统建设,进一步拓展数字化应用边界,实现上游供应链的业务串联与数据互通。此举将有效提升供应链效率及采购、物料管理的协同水平;通过平台共享,实现生产物料信息全流程追溯;供应商可实时接收采购信息,物料通过扫码完成出入库,管理效率持续优化。

数字化更成为产品研发的“加速器”。回到文章开头,当时一位内蒙古客户考察时提出定制4行鲜食玉米茎穗兼收机的需求,甚至在设计图纸尚未完善时便签订订单。依托数字化管理,团队倒排工期、明确节点:设计部门完成方案后,通过电脑三维精准装配,大大缩短了产品研发的时间;采购部门快速锁定配件;生产部门高效组装,仅用3个月,便完成从设计、研发到样机交付的全过程。

“太轻松啦!”对于数字化管理所带来了的便捷,成东江有感而发,“2010年前后,经销商多,物料杂、人员与库房管理混乱,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常无法按时供货。数字化管理对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太关键了。以前销售人员要回来帮工,找个零件要翻遍库房,现在物料都带二维码,电脑一扫就能定位,省时省力;物料成本也大幅降低,过去找不到的闲置物料只能当废品,现在能及时处理。”

向新而行:创新不止步 蓝图正铺展

展望未来,天人农机规划清晰。公司的研发团队实力雄厚,始终坚持“不走一比一仿制路”,在消化、吸收基础上持续创新。

产品创新方面,新能源鲜食玉米收获机已列入规划;针对雨水季节鲜食玉米拉粮难题,将开发转运机及同步跟车卸粮设备,提升收粮效率;高端四行、五行山地玉米收获机小批量上市;大型制种机初具雏形;全新一代割台预计9月亮相。这一系列发展布局都在成江东的脑海中清晰呈现。

“市场没有早晚,抓住产品质量与服务就能赢得商机。”成东江说。未来,公司将计划构建“数据湖”,以数据支撑运营管理,提升生产水平、质量与产能,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建设割台的中试平台,进一步提升产品可靠性。

从割台到玉米收获机,再到鲜食玉米收获机,天人农机的发展轨迹,正是中国玉米收获机市场渐进的缩影。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数字化为支撑,天人农机在竞争中稳步前行。成东江表示,他对玉米收获机充满信心,还有太多事可以做。新产品研发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他们将会坚定不移走创新路。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中国农机化导报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