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最简单的辨认方法,非洲猪瘟临床症状速查手册!

作为养猪户,早一分钟识别非洲猪瘟,就能少一分损失。本文结合农业农村部《非洲猪瘟诊断规范》和2025年最新毒株特征,总结出“三步观察法+剖检关键点”,帮你快速判断猪群是否感染,附高清示意图助你一目了然。

一、临床症状“三步观察法”

第一步:测体温——警惕“稽留高热”与“双峰热”

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后,病猪体温会骤升至41~42℃,且持续4天以上不退(称为“稽留热”),这是与普通感冒(体温波动)最核心的区别。2025年流行的基因重组毒株还可能出现“双峰热”:首次高热2~3天后短暂降至39.5℃左右,随后再次升至41℃以上,极易被误判为“病情好转”。

操作技巧:每天清晨6点、傍晚6点用红外测温仪监测猪群,正常体温38.5~39.5℃,若连续两次超40.5℃,立即隔离病猪。

第二步:看皮肤——“地图状出血点”与“指压不褪色”

病猪皮肤会出现紫红色出血点,典型部位包括耳尖、腹部、四肢内侧,形状不规则如“地图状”,用手指按压不褪色(普通炎症出血会褪色)。2025年弱毒株可能仅表现局部皮肤坏死斑(如臀部绿豆大小溃疡),需特别注意。

鉴别要点:非瘟出血点伴随皮肤温度升高(用手背触摸发烫),而猪丹毒的“菱形红斑”按压褪色,蓝耳病仅耳部发绀无出血点。

第三步:查粪便——“沥青便”与“血性呕吐物”

感染后3~5天,病猪会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粪便表面覆盖暗红色黏液(俗称“沥青便”),严重时直接排血便。部分病猪呕吐物中带血丝,这是病毒破坏消化道黏膜的特征性表现。

紧急信号:若发现猪只“拱料不吃”(因咽喉淋巴结肿痛无法吞咽),或采食时间从正常15分钟延长至30分钟以上,需立即采样检测。

二、剖检“两看”定乾坤(仅限病死猪)

若猪只死亡,可通过脾脏和淋巴结快速判断,这是农业农村部《防治技术规范》明确的关键指标:

一看脾脏:肿大2~6倍,“黑紫易碎”

正常猪脾脏约巴掌大小、暗红色、质地柔韧;感染非瘟后,脾脏肿大2~6倍,呈黑紫色,边缘钝圆,轻轻触碰即碎裂(如“烂豆腐”),切面无光泽。

二看淋巴结:“黑枣状”出血

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如黑枣,切面出血呈“大理石花纹”,严重时整个淋巴结呈紫红色血肿,这是与猪瘟(淋巴结樱桃红)最核心的区别。

三、3个“不花钱”的快速鉴别技巧

1.退烧药测试:非瘟高热对安乃近等退烧药无效,用药后体温短暂下降(38℃以下)随即反弹,且病猪精神更差。

2.针口出血试验:给病猪打针后,若针口出血不止超过5分钟(病毒破坏血小板),非瘟可能性极高。

3.抗生素无效:用青霉素、头孢等抗生素治疗3天,症状无改善反而加重,可排除细菌感染。

四、总结:非瘟辨认“黄金口诀”

“一热二红三出血,脾大淋巴结黑紫;退烧针打不下来,快采样送检别等待。”

若发现以上症状,立即隔离病猪,用过硫酸氢钾消毒剂对场地消毒,并联系当地兽医部门采样检测(农业农村部指定实验室免费检测)。早识别、早处置,是降低损失的关键!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湖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