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破解人工繁育难题 珍稀铜鱼“流金淌银”

一公斤铜鱼,稳定售价可达200元!

8月12日,枝江市董市镇的宜昌三江渔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江渔业”)养殖基地里,一尾尾铜鱼正在水池里欢快游弋。“每周都有全国各地的客户来订购,市场前景非常好!”三江渔业总经理、水产研究专家刘灯红介绍。

铜鱼因鱼身呈黄铜色而得名,俗称金鳅、麻花鱼、水密子。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长江重要的经济鱼类和珍稀名贵鱼种。

多年前,铜鱼是长江沿岸常见的食用鱼类。近年来,野生铜鱼资源大幅下降,逐渐成为稀有鱼类。由于人工繁育技术久未突破,曾经萦绕舌尖的“江鲜”也变得愈发珍贵。

历经10多年科研攻关,三江渔业在国内率先破解铜鱼人工繁育难题,让这一珍稀鱼种实现人工养殖。今年,该公司有望销售铜鱼3万斤以上。

铜鱼人工养殖的难点在哪里?

刘灯红介绍,铜鱼天生胆小,应激反应强,易患小瓜虫病,早期传统池塘养殖水体浅且易受外界干扰,成活率低。“它也被称为‘出水烂’,可见人工养殖难度之大。”刘灯红介绍,近年来,基地和科研机构、高校联合,探索铜鱼和圆口铜鱼的驯养繁育。

经过反复试验对比发现:采用工厂化循环水及调控池塘水体生态指标的养殖模式,可达到预防小瓜虫病的效果,铜鱼繁育路上最大难关由此攻克。

“通过不断总结和提升人工驯养技术,铜鱼亲鱼尾均产苗从最初的2000尾逐步提高至8000尾,出苗率从20%提升至50%以上。”刘灯红说,人工繁育的苗种不仅抗病能力有所提升,其生长速度也优于野生鱼。如今,公司已构建铜鱼的亲本培育、催产孵化、苗种培育、种鱼及商品鱼养殖全过程技术体系。

“国内铜鱼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今年宜昌市内人工繁育的铜鱼产值预估可达3000万元。其苗种一是用于人工增殖放流,二是用于商品鱼养殖,主要销往武汉、成都、重庆、上海等地。”宜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杨军介绍,近年来,宜昌在枝江、长阳等地遴选出部分养殖主体,开展池塘圈养及工厂化设施渔业养殖模式下的铜鱼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试验,以完善铜鱼成鱼养殖模式。

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的“芯片”。目前,铜鱼、鲈鱼、鳜鱼等名特优鱼类实现宜昌本地化繁育,年繁育鱼苗超15亿尾,宜昌名特优养殖鱼类占比达55%以上。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湖北日报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