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智能育种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将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改造作物花型,使其便于机器人操作的同时,在世界上率先研制出自动巡航杂交授粉育种机器人“吉儿”。这项突破解决了杂交育种的难题,可显著降低育种成本、缩短育种周期、提升育种效率。
种子是农业革命的源头,育种技术革新和品种升级换代是驱动绿色革命的关键引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许操说:“将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精准创制柱头外露型雄性不育系,有望大幅提高杂交育种和制种的效率;同时,进一步攻克机器人找不准花、看不清目标、下手没轻重三大难题,可实现智能自动化杂交育种和制种。”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融合育种机器人与从头驯化、育种加速器等前沿育种技术,打造了“智能育种工厂”,能快速定制优良品种。他们成功创制结构型大豆雄性不育系,有望大幅提高产量。
“我们这项研究首创了‘生物技术筑基+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劳作’的智能育种模式,标志着我国率先构建了完整的智能育种和制种技术体系,展现了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巨大潜力。”许操说。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农民日报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