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的《道路运输动物指定通道检查站管理指引》,自202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生猪调运监管进入全面升级阶段。这项新规针对运输环节现有的防控漏洞,从人员配置、硬件设施到流程规范提出系统性要求,将大幅度改善以往生猪跨区调运的监管模式。并且,这一政策的出台,正值广西近期再度出现非洲猪瘟疫情的敏感节点,凸显了国家对疫病防控的紧迫感与战略决心。
防控升级:逢车必查、逢猪必检
据了解,新规对指定通道检查站的人员、硬件和软件提出明确标准——在人员方面,要求配备足够力量实现全天候值守,确保运输车辆“逢车必查、逢猪必检”;在硬件设施上,除了消毒通道和移动喷淋设备,还特别强调检查站需配备冰箱、洗衣机等生活设施,以保障一线人员的工作条件,这在以往政策中较为罕见。
实际上,我国非瘟疫情从2019年前后的形势严峻,到现如今的全面稳定,“分区防控、调运监管”等系列政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再度完善调运监管,无疑将进一步降低猪病传播的风险和可能。不过,随着生猪调运变得更为严格,还可能对行业带来以下影响。
首先,新规将直接影响跨区调运,可能会倒逼主销区提升自给率,同时推动主产区生猪屠宰的加速发展,因此“运猪”向“运肉”的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其次,短期来看,调运限制可能加剧产区与销区价差。例如湖北利川市在道路贯通后运输成本曾下降30%,但严格检查下区域价格波动仍可能加剧。不过,随着冷链物流完善和屠宰产能本地化,长期价差将逐步收窄。
对养殖场有何影响?
随着生猪调运监管升级,对养殖场户而言也将需要对应做出调整。
例如,大型企业将继续大力布局“养殖—屠宰—加工”的一体化模式,通过自有物流实现“点对点”调运,既降低疫病风险,又通过深加工提升附加值。
而对于中小养殖户而言,如果单独调运生猪或增加成本,因此主动对接规模化企业或加入合作社成为关键策略,如梅州曾要求230个猪场(户)通过合作社模式共享物流网络,降低个体调运成本。
同时,结合农业农村部“限制二育”的要求来看,严格的检查有望让二次育肥行为进一步减少,猪肉供应超标的情况将缓和,猪价行情因二育带来的剧烈波动也将因此放缓。对于二次育肥养殖户而言,或许将转型为一般规模场,也有可能在猪周期中黯然退场......
当然,随着检查站的人员配置和硬件的增加,地方政府将负担的成本也对应增长,但专项补贴能够缓解这一压力,同时如果推广数字化监管体系,有望在长期降低部分成本。
据了解,目前湖北、广西等地已通过“牧运通”“云动检”实现运输信息电子化,但全国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现在许多猪场也实现了“无接触监管”,通过关键点位监控,管理人员可远程查看消毒、调运等全过程,能大幅减少线下检查频次。
而这类技术无疑也可以推广到生猪调运和检查缓解,未来随着将运输车辆备案、检疫证明查验、疫病溯源等环节都将纳入数字化网络,有望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踪”的监管闭环,即便偶有疫情发生,也能最快速度溯源并遏制病毒传播。
近期,广西再度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当地迅速响应和排查,确保了疫情得到控制且影响较小。但这也再次证明,非瘟疫病从未彻底远离,在非瘟疫苗尚未研发和商用成功的时期,外部做好调运监管,内部做好生物安全,仍是需长期坚守的生存准则。
总的来说,农业农村部推动生猪调运监管升级,本质上是推动生猪产业向“高安全、高效率、区域化”转型。虽然短期可能增加投入和影响区域猪价,但长期来看,疫病风险降低、产业链整合和市场集中度等将带来进一步的提升。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湖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