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后期将呈季节性小幅上涨、窄幅波动特征

近期,猪价调头向下,生猪和猪肉价格目前已连续6周呈现下跌趋势,仔猪价格连续15周回落。“同时,受养殖成本下降影响,截至7月底,生猪养殖已经连续15个月保持盈利。”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说。

关于近期猪价下跌的原因,朱增勇认为这属于6月中旬猪价阶段性冲高后的正常回调。6月中旬价格上涨主要受节日备货和屠宰量环比下降带动,仅为阶段性偏强表现,供需基本面并未改变。

从供应端看,近期生猪出栏节奏加快。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1月至6月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达18355万头,同比增长14.5%。同时,受行业政策引导,养殖端抑制压栏增重行为,规模场减重出栏,进一步保障标猪供应充足,促使猪价转入下行通道并延续震荡偏弱走势。

进口方面,1月至7月全国猪肉进口62.6万吨,同比增长4.1%;其中7月进口8.8万吨,同比下降0.6%。冻品库容方面,6月起猪肉冻品库容率小幅回升,一定程度上反映餐饮加工对鲜肉的消费需求有所减弱。

需求方面,当前猪肉消费市场整体偏弱。尽管近期开学返校、旅游消费等因素带动餐饮消费回暖,但高温天气下猪肉消费仍处于淡季,终端实际增量有限,对猪价支撑力度不足。

今年三季度生猪出栏量将高于上年同期,短期生猪供应充足。一些规模养殖场对未来生猪市场的预期回归合理,开始减少能繁母猪和大体重生猪存栏量,散养户也减少了仔猪购买和存栏量,预计未来生猪大规模集中出栏的风险将有所缓解。从消费端看,短期内高温持续,叠加部分地区降雨天气,不利于猪肉运输和消费。从贸易端看,国内外价差收窄,猪肉月度进口量预计呈下行走势。总体看,短期内猪肉供应充足、消费偏弱,随着生猪产能不断优化调整,加之猪肉消费进入旺季,生猪及猪肉价格有望企稳运行。

对于后期猪价走势,朱增勇表示要从供需两方面分析。供应方面,今年三季度至明年年初,国内生猪供给预计继续增长,商品猪供应充裕,同时出栏活重低于上年同期,有助于猪肉产量增幅趋缓。需求方面,自9月起猪肉消费需求将有效提振,11月底南方地区还将进入腌腊消费旺季。

政策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将于8月底开展新一轮冻猪肉收储,有望在短期内提振市场信心。进口方面,预计我国猪肉进口将以企稳为主,2025年全年进口量可能持平或略降。

短期内猪价或将在低位震荡。月末出栏压力逐步释放,叠加天气转凉可能带动消费边际改善,但当前供需偏弱格局难以逆转,预计反弹空间有限。从中长期来看,行业已进入“效率竞争”阶段,政策调控将倒逼产能进行深度调整。若产能调减计划顺利实施,预计到2026年年中,生猪出栏量将出现由增转降的拐点。届时猪价将逐步转向“小波动、稳盈利”的新周期,行业有望实现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后期猪价将呈季节性小幅上涨、窄幅波动特征。生猪养殖仍有望保持盈利。”朱增勇建议,养殖户应顺时顺势出栏肥猪,加强养殖成本管控和疫病风险管理。鉴于2025年能繁母猪存栏处于高位,养殖户应合理调减产能,及时淘汰落后产能母猪,适度降低出栏体重,防范明年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经济日报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杨圣贤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