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上海海洋大学“思想领航,逐浪深蓝——中国远洋渔业履约的实践优化与推广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聚焦中国远洋渔业履约实践的优化与推广,开启了一场融合调研、实践与科普的青春征程。
精准调研:叩开青少年海洋认知的“密码锁”
要让远洋渔业履约知识真正走进青少年心中,首先需要摸清认知“底数”。带着这一目标,团队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前期调研,为后续行动找准方向。考虑到受众是初、高中生,团队成员们反复打磨问卷内容,将“远洋渔业国际履约”这一专业概念拆解为“你知道餐桌上的海鲜如何被规范捕捞吗?”“海洋生物保护与渔业发展有什么关系?”等贴近生活的问题,既保证专业性,又兼顾青少年的理解能力。最终形成的《远洋渔业与海洋保护调查问卷》,涵盖认知程度、信息渠道、参与意愿等三大维度共28个问题,为全面掌握情况提供了科学工具。
近四百份的问卷结果显示,75%的受访学生认同“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对海洋生态保护至关重要”。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参与远洋渔业保护的校园宣传活动”时,74.32%的学生给出了肯定答案,不少学生在问卷备注中写道“想知道更多海洋故事”“希望能为保护大海做些事”。这些真诚的反馈让团队坚定了方向——必须创新科普方式,用青少年能接受的语言和形式,将抽象的履约条款转化为具象的故事,让他们看到“个人行为与全球海洋治理”的紧密关联。基于此,团队确定了“卡通绘本+科普宣讲”的双轨科普模式,为后续行动画出清晰蓝图。
舟山躬行:在产业一线让“纸上知识”落地生根
为了让科普内容既专业又接地气,团队成员们带着首册科普绘本《小鱿探险日记》的初版手稿,奔赴浙江舟山,开启了一场“从理论到实践”的验证之旅。在中水集团舟山分公司的现代化加工车间,数百条冷冻金枪鱼整齐排列在低温冷库中,按照“大小分级、品质检测、溯源编码”的流程有序作业。“每条鱼都有专属‘身份证’,记录着捕捞时间、海域、渔具类型,这就是国际履约中‘可追溯’要求的具体体现。这就是我们绘本中小鱿鱼溯源之旅的参考素材。”团队负责人、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刘羽角说道。
团队还走访了大洋世家等行业龙头企业,与远洋渔业专家展开深度座谈。从“如何根据海域承载力调整捕捞量”到“AI技术在渔情预报中的应用”,从“国际渔业协定的谈判细节”到“中国渔船在公海的作业规范”,专家们的分享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团队成员对“履约实践”的认知盲区。“以前在课本上看到‘养护与利用并重’觉得很抽象,现在才明白这背后是无数技术创新和管理智慧的支撑,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团队成员、来自基里巴斯的留学生Atanimango Karotu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下要点。
两天的舟山之行,团队带回了满满5个G的影像素材、30多页访谈记录,更重要的是他们验证了《小鱿探险日记》的创作逻辑,用“小鱿鱼的视角”讲述履约故事,既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又能精准传递专业知识。
沪上传声:用多元科普点燃青少年的“蓝色梦想”
带着调研的成果和实践的养分,团队回到上海,启动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让远洋渔业履约知识如春雨般浸润青少年心田。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临港中学的阶梯教室里,《小鱿探险日记》的首场宣讲拉开帷幕。这本以拟人化手法创作的绘本,讲述了小鱿鱼“鱿鱿”从出生到被捕捞、加工的全过程,穿插介绍了“捕捞限额”“渔具规范”“生态保护”等履约知识。
“原来鱿鱼的旅行要经过这么多检查呀!”当讲到“公海捕捞需要国际组织批准”时,初一学生们举着手追问,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团队成员还设计了“履约小剧场”游戏,让孩子们扮演“渔业观察员”“渔船船长”“海洋生物”,在互动中理解“为什么要遵守国际规则”。课后,不少学生围着团队成员说,“老师,下次还能给我们讲更多海洋故事吗?”这样的反馈,让团队确信“故事化科普”的力量。他们坚持“边讲边研”,根据学生的提问不断调整内容,比如增加“中国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履约能力”的案例,让孩子们看到中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担当。
在上海海洋大学“瀚海求真·智汇蔚蓝”海洋生物实践工作站科创实践活动中,一场面向高中生的分享会同样火爆。团队成员、水产博士生俞骏以“谁在守护我们的海鲜自由?”为题,结合自己参与国际渔业谈判的经历,讲述了中国远洋渔业的履约故事。“在秘鲁海域,我们的渔船要严格按照当地政府设定的捕捞限额作业,哪怕鱼群再多也不能超额。在南极海域,为了保护磷虾资源,我们主动采用‘动态捕捞’技术,根据种群数量实时调整作业强度。”俞骏展示的谈判现场照片、渔船作业视频,让110名高中生听得入神。当被问到“如何才能成为像您一样的‘渔业外交官’”时,俞骏笑着说:“从了解每一种海洋生物开始,从关注每一条履约规则开始,你们现在种下的好奇种子,未来就能长成参天大树。”这场分享会后,高中生们纷纷说道:“原来守护大海,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我们也能参与。”
暑假即将结束,但团队的脚步并未停歇。他们正在创作《小鱿探险日记》的续篇,计划加入“南极磷虾”等故事,让科普既有科学温度,又有人文厚度。“远洋渔业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是中国远洋渔业发展40周年,多年来中国始终积极参加远洋渔业履约,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创新讲好负责任大国的故事。”团队指导教师、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教授朱江峰的话道出了团队的初心。这群上海海洋大学的青年中外学子,正以青春之名,将暑期实践的点滴成果转化为海洋意识教育的永续动能,让更多青少年读懂“蔚蓝责任”,共同守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上海海洋大学”微信公众号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杨圣贤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