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巧匠 荆楚大地上演丰收“大片”

风吹稻浪,大地飘香。

进入9月,全省各地秋粮陆续进入大面积收获。如何保证粮食“颗粒归仓”,机收减损是道必答题。

水稻机收比速度更比质量

“籽粒水分把握在25%左右,脱粒滚筒转速需设定在500至550转/分钟,精准把控关键参数,能显著降低收割过程中的籽粒损耗。”9月12日上午,襄阳市、襄州区两级农机推广部门抓住雨天间隙,赴古驿镇开展水稻机收减损技术培训。

“不来不知道,我们以前作业太粗放了!”现场参训的佳富天宇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万虎说,经过培训,合作社以后不再只追求速度,要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更精准地把控作业质量。

在粮食全程机械化的背景下,与机械化相关的农机具性能、机手操作技能和机收技术路线等关键技术,直接关系粮食减损效果。

近年来,全省各地在夏收、秋收期间,组织农机专家、一线“土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分区域分作物举办农机作业技能培训班,推广新技术、新装备,让粮食损失“看得见、算得清”,帮助农机手直观感受操作对减损的影响,进一步强化“减损意识”。

襄州区各级农机部门组织农机推广人员进一步深入田间地头,力争今年秋粮作物机收损失率再降0.05%以上,水稻、玉米机收损失率分别控制在1.9%、3.4%以内。

宜城市动员24万余台(套)农机、近400家农机合作社活跃在田间地头,目前水稻机收率超过99%,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

在老河口市张集镇高湾村,针对宽窄行种植模式的玉米,农机推广技术人员对存量机具实施本地化适配改装,采用纵向轴流麦稻联合收割机配装杂粮割台,调节好脱粒滚筒转速及清选机构参数后采用籽粒直收方式进行减损收获,经监测,玉米机收损失率均在2%以下,远低于国家标准要求的4%。

农机农艺融合,不仅提高了收割效率,还大幅缩短收获周期。

科技赋能全链条节粮减损

节粮减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全链条、全环节、全要素持续发力。

连日来,孝昌县白沙镇万亩稻田里,多台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作业,割稻、脱粒、秸秆粉碎等工序一气呵成,高效有序的机械化作业场景成为秋收主旋律。

白沙镇农户刘宗军介绍,今年水稻长势很好,亩产预计超过1200斤,加上机械化收割,成本降低了,收入更有保障。

为保障秋收顺利推进,孝昌县提前统筹调配农机资源,优化作业流程,实现水稻收割、运输、晾晒全程机械化,大幅提升了秋收效率。

在推进机械化收割的同时,当地农机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和晒场,指导农户科学储粮、适时晾晒,确保粮食品质。

“让粮食收割‘不落地’,直接烘干入粮仓,可精准控制水稻含水率,便于安全储存,减少粮食入库前的损耗。”孝昌县白沙镇副镇长王伟说。

近年来,湖北大力提升烘干设备覆盖面,减少粮食生产“最后一公里”损耗。截至今年5月,湖北省已建成粮食烘干中心超2300个,粮食烘干批处理能力提高到28万吨左右,水稻、小麦的产地烘干率分别达到82%和95%。从粮食生产、收购、运输到存储,全方位消除每一个环节的浪费。

在华中粮食应急保障中心阳逻核心区的武汉国家稻米交易中心,6座准低温高大平房仓、11个食用油罐依次排开,不远处,长江岸边码头,粮食可直接从货轮通过运输廊道进仓,散粮实现绿色、环保、无尘转运。

将粮食原料吃干榨尽,提高附加值,提升价值链,是更高层次的节粮减损。

在湖北农发洪森米业有限公司,高品质的米糠油、米糠多肽等食品、保健品不断被成功研发,稻米副产品被精深加工后,价值提高几十倍。

禾丰米业生产线上,碎米被直接分离,经发酵等工序,变成甜度是普通白砂糖1.8倍的麦芽糖浆和果葡糖浆。

颗粒归仓、绿色储粮、科学加工,荆山楚水间,粮食安全“奋进曲”激昂回荡,铿锵有力。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湖北日报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杨圣贤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