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上午,来自黄冈市红安县永佳河镇永和村的程时华在自己的作坊制作皮子。程时华说,当天他共卖出1000多公斤皮子。
皮子又名“千张”,是中国人的餐桌上常备的豆制品。“永河皮子”据称已传承了300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黄安乡土志》对当地黄豆制品加工的记载:“黄豆以作豆腐豆豉豆油”。1992年出版的《红安县志》红安名菜中记载:“永河皮子:永佳河镇加工的豆制品,质地细腻洁白,薄而有韧性,折而不断。烹之,味鲜美”。2014年09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永河皮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国内少数几个千张类地标产品之一。
永佳河镇永河村党支部书记尹章勇介绍,目前,湖北省内数千家餐馆均有永河皮子长年销售,全镇制作皮子的作坊有120多家,年总销售量在2000吨以上。其中日产500公斤以上的加工厂有8家。
程时华说,他一年365天中,除了过年时休息几天,360天要做皮子,每年光黄豆就要购买20万公斤。做出的皮子远销欧美日本。
做皮子共包括挑黄豆、泡黄豆、磨浆、煮浆、点浆、压榨、摊冷等7个步骤,核心技术是点浆。程时华说,点浆关乎皮子的优劣,往往在电光石火的一瞬间点下去效果最佳,过早做出的皮子太嫩、易破、品相差;过迟则太老、裹水少、苦味大、口感差。
除了做皮子,永佳河镇的老板们还做香干、老豆腐、腐竹、臭干子、豆瓣酱等8大系列数十种豆制品。据了解,这些产品主要通过分布在黄冈市各地的代销点代销、酒店定制和电商平台网销三条销售途径,国内顾客网购,一般3天内可到货。
据永佳河镇有关负责人介绍,虽然永河皮子制作历史悠久,但大都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产业化程度低,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为整合永佳河镇豆制品小作坊,挖掘、弘扬“永河皮子”传统饮食文化,红安县决定推进“永河皮子”产业园建设,整合镇区作坊,发展特色产业,振兴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用特色产业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带动百姓就近就业创收。
文章来源:极目新闻记者 董淑健 通讯员 李明 刘子靓
责任编辑:黄俐琦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