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种介绍
长春鳊鱼头小,体高,侧扁,呈长菱形,头后背部隆起。口较小,端位;上颌比下颌稍长,上下颌前缘具角质层。无须。头背面及体背部呈青灰色,其他部分银白色。
长春鳊鱼生活范围较广,成鱼多栖居于水的中下层,尤其喜欢在河床上有大岩石的流水中活动,幼鱼喜栖息在浅水缓流处。长春鳊鱼为草食性鱼类,主要食物有水草、硅藻、丝状藻等,亦食少量浮游生物和水生昆虫。摄食强度随季节有所变化,成鱼一般在冬季和春初摄食藻类和浮游动物,4—8月摄食水生高等植物、植物种子、湖底植物的残渣,其次是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冬季很少摄食,春季从3月开始增大食量,夏季强度最大。
二、苗种培育
苗种培育分为鱼苗培育(即夏花培育)和鱼种培育两个阶段。鱼苗培育是将刚孵出(约6~8mm长)的鱼苗,经过2~4周的培育,达到3cm左右的长度即所谓的夏花规格。夏花继续培育至秋天或冬天乃至翌年春天出塘即是鱼种培育。
(一)鱼苗培育
1.鱼苗池选择
鱼苗池一般以1~3亩为宜,长方形、东西向,鱼池深度1.5~1.8m。要求水源充沛,水质清新,光照充足,不受污染,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
2.鱼苗池的清整
一般在鱼苗下塘前一个月排干池水,如能在冬季即行排水,至放养前再排第二次水则更好。池水排干后,将池底整平,挖出过多淤泥,保持淤泥6~10cm。修好池堤和进、排水口,堵塞漏洞和裂缝、清除杂草和砖石等,经暴晒数天后,即可用药物清塘。
3.鱼苗适口饵料培养
鱼苗下池前半月左右,要将鱼池彻底消毒。下池前5天注入新水,注水时进水口要安装过滤纱网,以防野杂鱼、虾、昆虫幼虫及漂浮杂物等进入鱼苗池,注水深度50~60cm。鱼池注水后应施基肥,施基肥准确时间应根据天气、水温及基肥种类而定,掌握肥料下塘后的效应周期,把握好鱼苗适口饵料轮虫出现的高峰期,这是鱼苗下池的最佳时间。生产单位可用目测法估测轮虫数量,用量筒、量杯或烧杯盛水对着太阳光,可以看到一些活动的小白点,每毫升水中有10个以上的小白点,即表明此时水中轮虫的数量已经达到高峰了。
鱼苗下塘前,如发现轮虫数量不足,可施追肥;如果基肥施早了,或放鱼苗时轮虫高峰期已过,可使用90%晶体敌百虫每立方水体0.3~0.5g杀灭或抑制枝角类等的大量繁生,也可每亩投放13cm左右的鳙鱼种200~300尾,几天后再适当施肥。
4.鱼苗放养
(1)鱼苗饱食后下塘
鱼苗孵出后,大约4~5天开口摄食,即可下塘,但最好饱食后下塘。在鱼苗正常游动后,移入密眼网或帆布袋里(尼龙袋充氧的鱼苗可以先将袋打开加一部分鱼塘水),洒喂蛋黄水,每2万尾鱼苗用一个鸡蛋黄。
(2)拉网、试水后鱼苗下塘
用密眼网全池拉一两次,清除可能混入鱼苗池的野杂鱼、虾、昆虫幼虫、青蛙卵等敌害生物。在鱼苗池内设置一只小网箱,放几十尾鱼苗,观察1~2天,检查清塘药物毒性是否消失。同时,鱼苗下塘时的水温不能低于15℃,盛鱼苗容器中的水温与池水的温差不能超过2℃。
(3)选好下塘天气
鱼苗下塘前几天要密切注意天气预报,在风较大或下苗后1~2天有大风或暴雨时不能下鱼苗,否则容易出现死苗现象,严重的全军覆灭。
(4)放养密度
长春鳊鱼从鱼苗到夏花,大多采用单养的方式培育,以避免夏花鱼种挑选的困难。当然也可混养,因为各种鱼苗早期食性基本相同。在培育过程中,可采用一级培育方法,也可以采用二级培育方法。一级培育放养密度通常为每亩投放10万~15万尾。二级培育,第一级每亩投放15万~25万尾,经过7~10天的培育成乌仔(约1.6cm左右),再进入第二级培育,每亩放养4万~5万尾,再经过10天左右长成夏花鱼种。
(5)培育措施
3.5cm以下的长春鳊鱼应采用肥水下塘,即在准备放养的鱼池中,于放鱼前4~5天,培育水质。当鱼苗开口摄食时,最好先喂一两次揉细的蛋黄粉水,再喂几天豆浆(每万尾鱼苗用100~150g黄豆磨浆),以后依水质肥瘦和鱼苗生长情况而决定每天的施肥量。10天后,开始喂豆饼糊或粉状配合饲料,并每天投放少量(5~10kg)芜萍、小浮萍等。
(6)鱼体锻炼和出塘
选择晴朗天气,当鱼不浮头或浮头下沉后进行,在上午9:00—10:00用麻布网由池一端开始,缓缓拉网前进,行进到约池塘1/2处时,在池另一端泼洒熟豆浆诱集鱼群,以免大量聚集在网边,擦伤鱼体。逐渐将鱼群赶至池塘另一端后,随即收网,缩小围集面积,最后提起底纲,以网身承鱼,任其挤压窜跳,约20秒钟后,撤网放鱼回池。拉网后约2小时,喂1次生豆浆,次日改饲五六次熟豆浆。
在第一次锻炼后,如鱼活动正常,天气良好,隔一天后即进行第二次锻炼。第二次拉网将鱼群围集后,不立即放回池中,而是移入事先架好的网箱内,使鱼在网箱内密集,约经过2小时左右,然后放回池中。
经过两次锻炼后,夏花鱼种的体质已逐渐老练,如天气正常,在第二次锻炼后隔一天即可出塘。如因天气不好,间隔2天以上时,就再进行1次锻炼后出塘。
(二)鱼种培育
1.池塘清理
方法和操作与鱼苗池的清整相同,不过池塘面积要求较大,一般3~10亩;水要求较深,一般2~2.5m。
2.施肥
长春鳊鱼的鱼种培育,除完全投饲人工饵料外,也可采用无机肥料或有机肥料或有机、无机混合肥料施肥,以培养浮游生物来饲养。也有同时采用投饵与施肥的。一般在稀养的情况下,可采用以施肥为主的方法;在密养的情况下,则以投饵为主。鱼种下塘之前,每亩先施基肥100~150kg,以后视水质情况决定施肥量,应注意水质不能过肥。
3.鱼种放养
每亩放养长春鳊夏花鱼种6000~8000尾,可搭配10%~20%的鲢、鳙和青鱼夏花。下塘后的初期,喂以芜萍或小浮萍和豆饼浆(1份干豆饼加5份水),随着鱼体的增长逐步改喂紫背浮萍、苦草和切碎的新鲜旱草等。入冬时,个体一般可长到10~15cm。
4.鱼种池的日常管理
每日早晚巡塘1次,观察水色和鱼的动态,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中午和晚上可结合投饵,及时清理残渣。
做好防逃工作:在雨季前修整堤岸和注排水道,大水时注意水位的上涨,大雨后检查注排水口,以防逃鱼。
保持池塘清洁:经常清除池边杂草和池中腐败杂物。经常清扫食场,一般两三天清扫1次,每半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漂白粉用量视食场范围大小而定,一般为0.25kg左右。
适时加水,改善水质:饲养夏花鱼种的池塘,每天投喂量大,排泄物亦多,池水极易过肥,因此在饲养过程中要经常注入适量新水,改善池塘水质。一般在整个饲养过程中加水四五次以上。
检查吃食情况:每日15:00左右检查饵料台一次,了解饵料有没有吃完,以便决定次日的投饵量。
做好防治鱼病工作,防止水鸟的危害。
三、成鱼养殖
(一)鱼种选择
长春鳊鱼的鱼种最好自己培育,如果购买鱼种,最好选择规格整齐、网箱或池塘单养、用颗粒饲料培育的鱼种,池塘单养的也要带水拉网,千万不要买干塘清塘鱼种。养殖场可根据池塘面积和主养鱼类型,有计划地建造一定面积的鱼种池,一般鱼种池面积占总鱼池面积的10%~20%,也可以在成鱼池中套养鱼种,以满足放养的需要。
(二)放种时间
鱼种放养的适宜水温为5~10℃,这时鱼的活动能力弱,容易捕捞、受伤少,减少发病。长江流域一般在12月下旬冬至前后开始,春节前后放养完毕。冬季放养鱼种,要注意选择晴天、风小、暖和的日子,切忌在大雪、冰冻寒冷或刮风的天气进行。操作要轻快,装鱼的工具要光滑,鱼种下塘时要轻轻放入水中,任其自然游散,切不可乱抛、直倒,以免损伤鱼体,影响成活率。
(三)池塘养殖
长春鳊鱼在成鱼阶段可以主养,也可以配养。主养时,水深2~3m的池塘,每亩放10~15cm鱼种1000~1200尾,适当配以鲢鱼种250尾,鳙鱼种80尾,银鲫300尾。也可在养殖鲢鱼、鳙鱼、草鱼或鲫鱼为主的成鱼池中,每亩配养长春鳊鱼种100~300尾,当年可产成鱼50~100kg。
1.饲料投喂
长春鳊成鱼养殖阶段除喂以浮萍、水草及旱草外,投喂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是精养鱼池所必需的。每次投喂以鱼吃到七成饱为宜,即具体投喂时以70%的鱼不再摄食为度,根据每天的天气、水温、水质及鱼的生长等情况,酌情增减,合理投饲。为了使鱼养成上浮摄食的习惯,以便随时观察鱼的吃食、生长、鱼病等情况,还要对池鱼进行摄食驯化。每5~10亩水面设一固定投饲点,地点选在背风向阳一侧的中间地方或每10~15亩配备一台投饵机。日投次数由开始两次逐渐增加,高温季节日投饲四五次,饲料粒径根据鱼体增长而增大,以保证鱼的适口性。开始投喂时,量要少,反复几次,几天后鱼逐渐到水面摄食再进行正常投喂。用投饵机的池塘,驯化时应开机空转几分钟,再将投饵量控制在少量,抛撤速度调至最慢,投喂时间设在半小时,这样几天后鱼即能全部到水面摄食。
投饲应做到“四定”。定时:开春后随着水温的回升,鱼类开始摄食,每天可投喂一两次,当水温达到25℃以上时,日投喂次数增至3~5次,以后随水温的降低,又逐渐减少到一两次,直至越冬停食。定量:严格控制投喂量和投喂时间,以鱼吃到七成饱为宜。定质:保证饲料的质量。饲料质量的优劣可根据营养成分、加工质量、养殖效果等指标来判断,切忌投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定位:在鱼池背风向阳一侧的中间部分选择投喂点,每次都投喂在选择的固定位置,使鱼养成定点摄食的习惯。在进行人工投喂时,应掌握“慢—快—慢”、“少—多—少”的节奏,饲料抛撒成扇形分布,并尽量兼顾鱼群边缘的鱼。
2.水质调节
传统养鱼要求的“肥、活、嫩、爽”同样适合于配合饲料养鱼,但是“活、嫩、爽”的水质更好一些,不要求水肥,长春鳊成鱼养殖阶段一般不要求施肥。调控水质的措施有①适时换水或加注新水②每月按1m水深施用15~20kg生石灰化水泼洒③使用增氧机等机械增加池水溶氧,改善水质。
四、病害防治
鱼病防治工作必须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平时做好工具、鱼种、食场等消毒工作;拉网运输等操作细心,尽量避免因鱼体机械损伤引发的疾病;高温季节,加强水质调节,可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大蒜素等,增强鱼体抗病能力。
(一)暴发性出血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等。
症状:病鱼厌食或不摄食,静止不动或在池边狂游、乱窜,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鱼体两侧充血。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或红色浑浊腹水。病鱼严重贫血,鳃发白,肝、肾的颜色较淡,呈花斑状。
流行情况:一般发生在夏季高温季节,全国各地均可流行。发病的原因是由于鱼池多年未清塘,淤泥多,水质恶化,致使病原菌大量滋生造成的。
防治方法:彻底清理鱼塘,一是清除过多淤泥,二是生石灰消毒。发病鱼池第一天全池泼洒生石灰,20~25mg/L,以改良水质;第二至第四天,内服甲砜霉素散,每100kg鱼每天用药量为35g,拌饵投喂。
(二)疖疮病
病原:疖疮型点状产气单胞杆菌。
症状:发病部位通常在鱼体背鳍基部两侧或腹部,皮下肌肉组织出现一个或几个红肿隆起,形成脓疮。脓疮周围皮肤和肌肉充血发炎。严重时肠道充血,鳍基部充血,鳍条裂开。
流行情况:该病无明显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发生。高龄鱼易患此病,鱼苗和鱼种发病较少。在鱼体密度大,水中溶氧低,水质污浊及鱼体受伤时易发此病。
防治方法:生石灰20~25mg/L全池泼洒,改善水质;磺胺嘧啶和粉状饲料拌和投喂,100mg/kg鱼体重,连用5天,第1天药量加倍;每50kg鱼,用大蒜、辣蓼、车前草等干草药合重250g或鲜草药1000~1200g,煎汁拌饵投喂,连续3~4天。
来源: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编辑:刘昭恒
编审:谢珊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