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土店子村种养结合 画好产业发展“同心圆”

巴东县信陵镇土店子村平均海拔1200米,是全国第四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省级样板村。在“党支部+村集体+市场主体+村民”模式引领下,土店子村成功探索出一条环境美化、产业发展、成果共享之路。第二期聚焦《巴东土店子村:种养结合 画好产业发展“同心圆”》。

近年来,巴东县信陵镇土店子村以党建为抓手、产业发展为核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打造黑猪、香心梨两张名片,在土店子产业版图上画出党心、民心相印的“同心圆”。

11月20日,巴东县将军山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谭先猛来到信陵镇土店子村村民张钧先家,给他送去今年的梨园分红。

张钧先说:“我今年在梨园务工和分红,有近2万块的收入,今年只种两亩,我想扩大到4亩。”

如今,在土店子村,有50余户农户和张钧先一样,拿自家土地入股,在梨园既当股东领股金,又当上班族拿薪金。

前些年,村里曾经发展过葛根、玄参等产业,但由于管理不善、技术欠缺,村民收入一年比一年少。为解决产业问题,2013年,土店子村支两委引进巴东县将军山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并与省农科院签订梨树种植技术合作协议,大力发展香心梨产业。起初,梨园的“效果图”挂在村口一个多月了,动员会开了无数次,村干部们磨破了嘴皮子,村民就是不愿种。

张钧先:“土店子搞产业怎么搞得起来,以前也搞过了的,又浪费时间又浪费土地。”

虽然干部们给出各种承诺,但村民心里还是打鼓,没技术、没资金,腰包如何能鼓起来?土店子村村支两委决定采用“以短养长”的经营方式,农民拿土地入股,共同管护梨园。动员会上,村民虽然听得很认真,但真要拿自己的“饭碗田”种梨树,村民还是犹豫了。

“都种梨子了,我喂猪没有办法。”

“不种菜,哪儿有菜油吃。”

……

“大家都不搞,我先拿两亩种了试一下。”巴东县信陵镇土店子村主任、原党支部书记张永堂率先种植2亩梨树,这让村民心里渐渐有了底。

张永堂说:“我作为一个党员、村干部,我带头拿两亩土地,先行先试,起到示范效应。”

如今,土店子村在村支两委的带动下,共发展梨园500余亩,依托梨园和现有自然、人文资源,全力打造集观光、采摘、游玩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装满“果盘子”,还要拎稳“肉篮子”,土店子村又打出土店子村独特“绿色牌”,走黑猪喂养个性定制路线。年初举办年猪签约会,年末组织年猪宴,提供杀年猪、吃刨汤一条龙服务,深挖黑猪养殖的产业链价值。

巴东县将军山农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谭显猛说:“(我们)按照'一猪一梨',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打造百户示范户,千亩梨园,万头黑猪的示范村。”

在党建引领、群众主体的路线指引下,目前,土店子村“一猪一梨”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巴东县土店子村党支部书记张文灿说:“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建引领、市场带动、全民参与”的理念,做大做强“三峡老家 年味土店”的特色招牌,致力于打造成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来源:云上恩施

编辑:黄俐琦

主编:谢珊

编审:罗辉

监制:田国英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