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倒春寒”来袭,家禽养殖业需提前应对
受冬春之交大气环流调整影响,安徽地区将经历“过山车式”气温波动。伴随强冷空气来袭,未来几天安徽省将会迎来一次低温雨雪天气过程。为此,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家禽研究室、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养殖工艺与动物福利岗位专家团队向全省广大家禽养殖户提出以下应对寒潮危害的应急方案。
(一)禽舍基础设施检查与修缮
立即全面排查禽舍,仔细检查屋顶是否存在漏洞、墙壁有无缝隙,及时封严墙体和门窗缝隙等可能漏风部位,防止雨雪渗漏进入。提前调试禽舍的水路、电路等,及时更换老化或破损的水管和电线,确保水电设施的正常运行;对于暴露在外的供水管道等可用厚度为3~5厘米的保温材料包扎(如橡塑海绵、聚氨酯泡沫等),防止水管冻住或破裂。对于部分可能暴雨(雪)地区,饲料库、配电室等关键区域入口设置30cm高防水挡板,粪污处理区与禽舍间设置隔离沟(宽≥1米),防止污水回流污染;对于部分可能暴雪地区,跨度超过8米的禽舍可以增加立柱支撑,防范积雪压塌风险。同时,养殖场还需配置功率适宜的备用发电机,防止突发断电,保障通风设备、保温设备的正常运行;按5~7天用量备足饲料、燃料、疫苗和消毒剂等物资。
(二)注意防寒保暖和通风换气
做好禽舍的防寒保暖工作:禽舍进门处可加装缓冲隔离布帘、窗户外可覆盖一层塑料薄膜,以减少冷风侵入直接刺激禽体,尤其注意排粪口处的遮挡,防止局部形成低温区;对于地面平养禽舍,及时铺设秸秆、木屑等垫料,厚度应不低于5厘米,以有效保暖和隔离寒湿。有条件的养殖场可在禽舍内添置一些供暖设施(如红外线保温灯、电热板及加温炉等),确保舍内温度适宜,昼夜温差不宜超过4℃以上。
做好禽舍通风换气工作:由于禽舍长期处于相对密闭状态,舍内空气中的氨气、硫化氢和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和粉尘含量可能会严重超标,易引发家禽呼吸道疾病和危害饲养人员安全。每天需要保持适当的通风换气以提升舍内空气质量。可实施“间歇式”通风方式,通风时间主要放在白天特别是下午时间段更为适宜,注意不要让冷空气直接吹向禽体避免刺激,通风换气时间也不宜过长,每次5~10分钟左右;在通风换气之前和换气的过程中,需注意加温提高舍内温度,在保证舍内温度适宜的前提下达到通风换气的目的。
(三)及时调整饲料营养补给
低温环境下,家禽维持体温的能量消耗显著增加,约比常温时高出20%~30%,需及时相应调整饲料营养配方以满足代谢需求。日粮中的玉米比例可提高5%~8%、油脂比例可提高1%~2%,以满足额外的能量需求;如果无法调整饲料配方,也可通过增加5%~10%的饲喂量,增加机体能量供给,提高家禽自身御寒能力。此外,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黄芪多糖等抗应激和提高抵抗力的药物,以保证在生产和维持能量需要的基础上,提高群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四)加强清洁消毒和疫病防控
低温雨雪天气易削弱家禽的抵抗力,使疫病发生风险大幅增加。需要落实好生物安全措施,及时清理禽舍周围积水、积雪及污物,保持周边清洁卫生。适当增加禽舍消毒次数,舍外可用20%的生灰乳或2%的烧碱热水进行泼洒消毒,每周1~2次,舍内选用低毒高效的消毒剂,如0.2%~0.3%的过氧乙酸或次氯酸钠等进行带禽消毒,每周2~4次,消毒剂应进行轮换交替使用。粪污处理区可每日喷洒0.5%过硫酸氢钾复合物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场区进出车辆使用高压雾化设备进行立体消毒(戊二醛浓度≥2%)。此外,需重点监测支原体、传染性鼻炎、禽流感等低温易发疾病,做好抗体监测工作,并根据监测结果适时加强免疫。
积极应对“倒春寒”天气,养殖场需要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禽舍安全巡查工作和疫病防控措施,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应做到早隔离、早诊断和早治疗,如确诊或怀疑为传染性疾病时,应及时向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汇报,保障疫情得到及时处置和有效控制。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安徽省农科院畜牧所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