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养殖技术

一、品种介绍

鲫鱼又称喜头鱼鲫瓜子、鲫皮子、鲫壳、肚米鱼、鲋鱼等名称。属鲤形目,鲤科,鲫属,是我国养殖规模很大的淡水经济鱼类。鲫鱼适应性强、抗病力强、生长快、适合人工养殖,其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鲫鱼品种很多,常见的养殖品种主要包括异育银鲫“中科3号”、异育银鲫“中科5号”、长丰鲫、湘云鲫和彭泽鲫等。

1、鲫鱼体呈流线型,体侧扁面高,体较厚,腹部圆。头短小,吻钝。无须。体背面灰黑色,腹面银灰色,各鳍条灰白色。常见鲫鱼个体重0.25公斤左右,大的可达1公斤,更大的可达3公斤。

2、鲫鱼适应能力强,对水温要求不高,在各种类型的淡水水域中都可以正常生长生活,比较喜欢栖息在水草丛生的浅水处,冬季到深水区越冬。人工养殖鲫鱼,水深1.5米至3米左右的水域均可以养殖鲫鱼,水域底部有10-15厘米厚的淤泥最佳。

3、鲫鱼为杂食性鱼类,通常以浮游动物、藻类、水草的幼嫩叶和碎屑等为食,其中以碎屑为主,也摄食大多数人工饵料。人工养殖时,鲫鱼常和团头鲂、鲢鱼、鳙鱼、草鱼等常见淡水鱼类一起搭配混养。养殖管理技术方面,清理、消毒、施肥、投饵、调节水质等技术管理措施均可按常规方法进行。

4、鲫鱼在静止水体中繁殖。卵的黏性较大,产出后粘着在水草上。鲫鱼产卵期较长,一般为4—7月。3龄鱼即可成熟产卵,小部分2龄即可成熟产卵。

5、鲫鱼还是一种重要的观赏性鱼类,美丽多姿的金鱼就是由鲫鱼演变而来。鲫鱼在我国的养殖历史悠久,池塘、稻田、水库、河流均可养殖鲫鱼。

6、鲫鱼对水环境要求不是很高,耐低氧能力也相对很强。一般情况下,鲫鱼很少会浮头,如果鲫鱼浮头,说明水域水体中已严重缺氧。鲫鱼和大多数鲤科鱼类一样,对水温要求不高,高温和低温,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能正常的生长,根据养殖经验,鲫鱼最适宜的的生长水温为20-30度,6月份至9月份是鲫鱼生长的旺盛时期。

二、苗种培育

(一)鱼苗培育

1.池塘条件

面积1~5亩均可,水源良好,进排水方便,保水性强,池底平坦,无水草、青苔,池深1~1.5m,灌水在1.2m以内。

2.消毒清塘

采用生石灰、漂白粉或茶饼清塘。池塘放养前10天,注水15cm,每亩使用生石灰120~150kg全池泼洒;或每亩用茶饼60~80kg浸泡后,全池泼洒;或每亩使用漂白粉10~15kg全池泼洒。

3.苗种培育

开口饵料的品种质量,适口性,还有饵料密度都是影响苗种培育的核心因子。鲫鱼的苗种培育以异育银鲫、高背鲫为例,鱼种放养前7天,注水70~80cm,注水使用60目的筛网过滤,防止野杂鱼的进入。每亩使用发酵好的有机肥300kg,也可以每亩用尿素25kg,过磷酸钙5kg,培育浮游动物,如果池塘大型蚤类较多,则在鱼苗下池前一天用0.1g/m3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杀死蚤类,确保池塘丰富的饵料生物。鱼苗下塘后即可主动摄食,起初以浮游生物为食,个体逐步长大,经一个多月浮游生物和粉料混合养殖过渡阶段后,体长可达2~3cm,3cm以后基本转化为成鱼食性。

具体做法:刚出膜的鱼苗,全靠卵黄囊的卵黄作营养。3天后,卵黄消失,鳔充气,能平游,开口吃食,这时可投喂蛋黄。喂食后,肉眼可见鱼苗摄食的蛋黄充塞在肠管内,养两天后,鱼苗的摄食和游动能力增强,这时便可下塘培育。一般在鱼苗下池前10天左右对鱼苗鱼种池除野消毒,然后用粪肥或青料培肥,目的是培育浮游生物。让刚下塘的鱼苗有充足的饵料,提高鱼苗成活率。放养密度为每亩12万~15万尾。放苗后可适当追肥,配合投喂豆浆,每亩每天用黄豆4kg,磨成豆浆分两次投喂,上午、下午各一次。加强管理保持适宜的水质和丰富的饵料,是苗种健康生长的关键。连续15~20天鱼苗体长达到3~5cm。

日常管理:鱼苗下塘水深0.7m,之后每天加注少量新水,一个月内水深从0.7m到1.3m;下池时水体透明度保持在25~30cm,水体pH值调控在7.5~8.5之间;水体溶氧保证在3.0以上;确保水体的肥、活、嫩、爽。

拉网锻炼和分塘:鱼苗分塘或出售之前,通常要进行拉网锻炼,目的是增强鱼苗体质,提高鱼苗运输成活率。

(二)鱼种培育

选择池塘面积为3~5亩,水深可达2m即可,提前对池塘清塘消毒,并施基肥培养丰富的生物饵料。

鲫鱼鱼种下塘前使用3%~5%食盐水浸泡5~10分钟,每亩放养体长3cm的夏花3万尾左右,放养后开始投喂,饲料口径依次为粉料—破碎料—小颗粒料—普通饲料,鱼种阶段使用蛋白含量高于31%全价配合饲料投喂,日投饵量通常为鱼体重的2%~5%。下塘1周后可施肥1次。这期间,管理得当,饵料充足,当年可达10cm以上,体重250g,成活率可以达到90%以上。

日常管理:刚开始下塘的鱼投喂几天豆浆,之后搭配配合饲料交替投喂,经过一段时间驯化完全吃配合饲料后进入正常的生产管理阶段。一是坚持巡塘并做好记录。二是“三看四定”即:看水色,看溶氧,看鱼种摄食活动情况。投饵要定时,定量,定质,定位。三是做好疾病预防工作,经常清扫食场,使用生石灰、二氧化氯、聚维酮碘等药物定期消毒。

三、成鱼养殖

(一)池塘主养

1.池塘条件

池塘要求水源充足,交通方便,水质符合渔业用水质标准,面积5~10亩,水深2~2.5m,淤泥不超过10cm,进排水方便。

2.池塘的清整及消毒

池塘的清整是鲫鱼放养前的重要准备工作之一,放养前平整池底,清除池塘中的杂草、石头等杂物,使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药物清塘,放养前一周每亩施有机肥150~200kg,待水体中大量浮游生物出现后再投放鱼种。

3.放养密度

池塘以养殖鲫鱼为主,投放鱼种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放养前用浓度为3%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每亩放养2000尾左右,同时配养一定数量的鲢、鳙或草食性鱼类。

4.饲料与投喂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充足的饵料,饲料蛋白含量应在30%以上,前期驯养是关键,鱼种下塘后,在天然饵料充足的情况下及时进行人工饲料的驯化,要求细致耐心,逐步把鱼群驯化到饲台吃食,起先使用破碎料,达到一定规格后改变为颗粒饲料。池塘生态因子多样化,鲫鱼的摄食强度随水温而变动,饲料投喂过少,将使鱼仅处于维持身体代谢状态,鲫鱼生长速度减慢或停止生长;饲料投喂过多,过剩的饲料会导致水质恶化,反过来影响鱼类生长。应根据水温、溶氧、水质等条件适当调节投喂次数和投喂量,成鱼养殖阶段投饵量为2%~5%,水温15~20℃时日投饵料为鱼体重的2%,20~25℃时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4%,25~30℃时,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超过30℃时,投饵量适当减少。定期加注新水,适时增氧,定期消毒,保持水体肥瘦适中,透明度30~40cm,高温季节注意换水防病,年终每亩可收获鲫鱼500kg左右,其他鱼产量300kg左右。

(二)鱼种池配养

在鱼种池中按常规密度放养培育家鱼种,在不多增加投喂饲料的情况下,每亩放养当年异育银鲫夏花鱼种80~120尾,饲养半年,每亩可收获银鲫30~45kg,平均个体重200g以上,成活率可达90%,也不影响主养鱼种的生长速度和出池规格。

(三)成鱼池混养

可在主养其他鱼类的成鱼池中进行混养,放养时间宜早不宜迟。放养密度每亩混养异育银鲫当年鱼种100尾左右,养到年底,每尾重达350g以上;密放能高产,每亩混养300~500尾鲫鱼夏花,养到年底,个体重能达200g左右,产量50~75kg;也可采轮捕轮放的方法,套养各种规格的鲫鱼,不间断的起捕,均衡上市,达到好的效益。

在整个成鱼养殖过程中,无论是单养还是混养,池塘日常管理都是一项经常性、多方面、细致性的工作。要做到责任到人,专人巡塘,每天早晨巡塘1次,观察鱼水色、水质和鱼群动态;下午巡塘1次,检查鱼摄食及鱼病等情况,并根据天气决定加水或增加开增氧机的时间。在雨后和午夜要特别注意巡塘,必要时采取增氧措施,防止池鱼泛塘。尤其是夜间发生雷雨天气后的注意鱼类有无缺氧、逃逸等情况。经常清除池边杂草和池中腐败污物,保持池塘环境卫生,防止病原菌的滋生。

四、病害防治

(一)水霉病(肤霉病、白毛病)

1.病原体:种类较多,常见的有水霉、绵霉、细囊霉、丝囊霉等霉菌。

2.症状及病变:水霉病的发生是因鱼体受伤,使霉菌的孢子从伤口侵入而引起。发病初期,肉眼看不出症状,当肉眼能看到时,可见体表附有灰白色的“毛状”物,鱼体上像沾着一小块旧棉絮,俗称“长毛”。鱼体受到刺激后急躁不安,行动失常。病鱼患处皮肤腐烂,病鱼负担过重,致使鱼体失去平衡,身体极度消瘦而死亡。

3.流行情况:此病为鱼卵和苗、种阶段的重要疾病之一。终年可见,但以晚冬、早春最为流行。通常因操作不慎和密养的越冬池最易发病,4月以后搬运鱼苗易患此病。

4.防治方法:

(1)在操作过程中勿使鱼体受伤。

(2)用3%的食盐水浸洗10~15分钟。

(3)小苏打、食盐合剂各按400克/立方米浓度配合浸洗病鱼2~4天。

(二)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出血病)

1.病原体:目前初步分离到的有:鲁克耶尔森氏菌、嗜水气单胞菌、苏伯利气单胞菌、点状产气单胞菌、弧菌等。

通常水温在20℃以下(3~4月)多为鲁克氏耶尔森氏菌,而水温20~30℃(5月以后)为气单胞菌和弧菌。

2.症状:患病早期,病鱼的口腔、颌部、鳃盖、眼眶、鳍条基部及鱼体两侧呈轻度充血。随着病情发展,上述症状加剧,各部位充血严重,肌肉充血而呈红色,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腹腔内有淡黄色或红色积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且无食。鳃丝灰白色,有时呈紫红色且肿胀,重者鳃丝末端腐烂。以上症状有时同一种鱼不同时期症状不完全相同,但各器官及组织的充血是主要特征。

3.流行情况:此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流行,但至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1989、1990、1991年)发展到暴发性流行(鱼类暴发性流行性疾病),成为我国近几年来淡水鱼类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此病流行的特点是:不论是流行地区、发病水面的大小、发病鱼的种类、规格还是流行时间之长,均为我国历史上所罕见。

4.防治方法:

发病时,禁止拉网、冲水,避免发生应激性反应。

预防方法:

①冬季干塘时,彻底清除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彻底消毒。

②鱼类放养前用10克/立方米漂白粉浸泡鱼体10~20分钟。

③流行季节前,每半月用生石灰15~20克/立方米化水遍洒或用氯制剂药物遍洒,同时按每公斤鱼用10~25毫克恩诺沙星拌饲内服,一天一次,连服3天。

治疗方法:

内外结合:生石灰25~30克/立方米,或漂白粉1克/立方米,或强氯精0.3克/立方米,或二氧化氯0.2克/立方米遍洒。内服:恩诺沙星每公斤鱼20~50毫克,拌饵,每天一次,3天为一个疗程,重者隔3天再用一疗程。

(三)鲫造血器官坏死病

1.病原体:这种病的病原体是疱疹病毒(CyHV-2)引起的鳃部动脉血管的病变

2.症状及病变:鲫鱼发病后,其主要症状为常在池塘四周无力游动,不集群,在水中明显黑色,俗称黑头;打捞病鱼上来,病鱼鳃丝肿胀,在鳃盖张合的过程中或鱼体跳跃的过程中,会从鳃部流鲜红血液;病鱼死后,鳃盖有明显的淤血症状;如果把病鱼放入水桶中,水桶的水色很快变成血红色;这也是区别大红鳃病主要症状,常常伴随全身组织器官如鱼鳔、肌肉等处出血或充血;肝脏糜烂,脾脏、肾脏肿大,早期病鱼摄食正常。病毒主要传播形式是细胞宿主与细胞宿主直接传播,如果脱离宿主,在阳光照射条件下,它的寿命非常短暂,只有3-4个小时。它的生存条件PH值在6到9内活力很好,PH值低于5或高于9容易失活,对氧化剂较为敏感,如漂白粉,高锰酸钾,过氧乙酸等。病鱼体色暗黑而带微红色。

3.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鲫鱼当年鱼种和成鱼。6~9月是此病流行季节,7月在高密度单养的鲫鱼鱼池常见,8月后为稀养的大规格鱼种池。

4.防治方法:此病治疗比较困难,故以预防为主。

(1)养殖期间,每半月全池泼洒二氯异氰酸钠或三氯异氰尿酸0.3克/立方米;或漂白粉1克/立方米.

(2)口服大黄粉,按每亩100公斤鱼体用0.5~1.0公斤计算,拌入饲料或制成颗粒饲料投喂,每天一次,连服3~5天。

(四)肝胆综合征

1.病原: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劣,当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过高时,体内氨的代谢产物难以正常排出而蓄积于血液之中,引起代谢失衡引发肝胆疾病。水产饲料中往往添加较多的杂粕等原料,棉粕中的游离棉酚、菜粕中的硫葡萄糖苷、劣质鱼粉中的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都会引起肝胆类疾病。

2.症状:游动缓慢,吃食量减少或不食,解剖发现鳃丝充血多黏液,末端糜烂。严重时下颌、口腔、鳍条都有不同程度的充血,肛门红肿外凸,腹腔有水,肝脏土黄色。

3.流行情况:多发于夏秋高温季节,鱼秧、成鱼皆有发生,严重时引起鱼大量死亡。

4.防治方法:冬天晒塘,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养殖过程中需改善养殖环境,提高鱼自身免疫力。发病每亩1m水深用200g二氧化氯或聚维酮碘300mL全池泼洒,或菌毒消连用3天全池泼洒,同时每千克饲料拌4g硫酸新霉素、20g三黄散做成药饵连续投喂一周。

(五)黏抱子虫病

1.病原:黏孢子虫引起的一类寄生性病害,近年来已发展成危害严重的水产动物病害之一。黏孢子虫属黏体动物门,是一类产孢子的后生动物寄生虫而非原生动物,迄今国内已报道100余种,寄主范围涉及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所有门动物的广泛宿主,但水产动物,尤其是鱼类是其最主要寄主动物。

2.症状:周身布满大小不一的灰白色瘤状孢囊,鱼体消瘦、离群活动缓慢,严重时会大批死亡。

3.流行情况:全国各地皆有发生,主要流行季节在春夏季,造成鱼种及成鱼大批量死亡。

4.防治方法:苗种放养前进行检疫,下塘前使用食盐水浸泡消毒,发病按每亩1m水深使用300g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内服:每千克饲料用盐酸氯苯胍拌饵料投喂,第一天100mg/kg,第二至七天,30~40mg/kg,连续投喂5~7天为一个疗程。对寄生于体表、鳃上的病原体可以用2%的食盐水浸泡30分钟。


来源: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编辑:刘昭恒

编审:谢珊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